翡翠裂痕叫什么?
“裂”和“绺”没有严格区分,通常都合称为“纹裂”或“纹绺”,行内一般称之为结构纹理、自然特征。 它们主要是由外力因素而导致的,对于其产生的具体原因,业内目前也尚有争议。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岩体的挤压、拉伸等作用,导致其中的一些矿物颗粒或晶体间出现细微的错位;当这些物质处于固态时,产生晶体的移动(位移)并留下痕迹,就形成了所谓的“裂纹”或者“绺”。
这些结构或纹理大多呈线状、带状分布,有一定方向的延伸性且可随光源方向改变而移动,用放大镜就可以轻易观察到。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裂隙都可以称作“绺”,二者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裂”是指原石在形成过程中因外力作用而产生的裂缝,可分为张性裂(胀性裂)和压性裂(压陷裂)两种,常呈网状分布,边缘粗糙,颜色多呈灰白、黑白相间的条带,有时可见到暗色物质 (墨染状) 沿裂开插进的现象(插丝状)。
一般无特定的延伸方向,用肉眼仔细观察也可以看到。 如果裂隙发育充分,可以见到岩石破裂的现象,此时称该岩石为“碎裂岩”。如果碎裂明显,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石质松散、凹凸不平。如果用强光手电筒近距离照射,还可发现其中的裂痕处发亮,这就是因为光线可以从缝隙中穿透的缘故。所以,有裂无裂,对玉石的价值影响甚大。
相对而言,“绺”的出现则较为隐蔽且不易察觉,它往往是原生长于岩体中的矿物晶体,如翠绿色的绿辉石或褐黑色的石墨,受到周围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轴向位移所形成的细长线状、线簇状排列,有的可见彩色环带变化,也有无色的。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可看到光线被阻隔,有类似透镜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裂”还是“绺”,都是天然生成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所有带有瑕疵的翡翠都不值钱。事实上,合理的收购价格与是否有裂纹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这还需要视具体的部位、粗细等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