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给人什么感觉?
翠,从玉从卒声,本义指用竹棍或木棍做支撑的铠甲,后特指用于战斗的竹木制品,即战具、武器的意思,又引申为兵甲、兵器等意思。《说文解字》中说:“翠,鸟羽美的颜色”;段玉裁注曰:“此本谓兵革之翠”。 可见“翠”的原意就是碧绿色,而人们后来常把翡翠玉石的绿形容成翠色,以彰显其色彩之美和品质之贵了。因此翡翠与翠在现代汉语中可以通用互换。比如:我有一块翡翠;我有一块翠玉都是正确的表达方式(注意“玉”字的用法)! “翡”是赤色的鸟,“翡”在古代多泛指各种鸟类,除了赤色外还包括青、黄诸色,如“翡斐”(见《尔雅·释鸟》),郭璞注曰:“皆赤雀也。其黄而苍斑者谓之翡。” “翡”也可单独用来表示一种鸟的颜色,唐杜甫《雕赋》有言:“黄质则日鹦翡状”,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宋孝宗说:“朕所宝玩者为鹰隼鹦鹉鸬鹚,至鸟雀之属,惟鹦鹉能言语耳,故所玩独此而已。”这里的“鹦翡状”就是指鹦鹉。 而我们现在常说的“翡”多是用来称呼绿色羽毛的鸟类,这是古代对红孔雀的称谓,亦称“锦鸡”或“金翅”。
古人视之为瑞鸟而倍加珍视,汉代王充《论衡·纪妖篇》云:“汉高帝斩蛇,白气冲天,有赤龙接之……高祖因以为姓,名曰刘季……”据传说刘邦即是凤凰化身之一,他登基后的第二年改年号为“凤鸣元年”,并下诏书说:“天下太平,四海宾服,凤凰来集”;明太祖朱元璋也自称是“真龙天子”,他的年号是“洪武”,意思就是“洪大武猛”。由此可见历代帝王都喜欢将红色作为皇权的标志。 在古汉语里,“翡”和“翠”常常连用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有时甚至难以区分彼此。例如,我们熟悉的成语“翡翠鸟”“翠衣人”中的两个“翠”都指的是绿色的鸟,所以它们应该属于同一类物种——也就是现在所称的绿孔雀。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翡”会演变成今天的“翠”呢?这得从翡翠的来历说起。我国最早记载翡翠的文字出现在西晋裴淵著的《广州土贡记》一书中,书中提到当时南方人从缅国(缅甸旧称)运来了许多光彩夺目的珠宝玉石,其中就包括翡翠;而唐代段公路所撰写的《北户录》中有关于“生翠鸟尾翼及口上毛作器”的记载;到宋代,苏易简编著的《文房四谱》中还提到了一些有关翡翠的趣闻轶事等等。这些资料都能证明在当时人们就已经能够制作出高品质的宝石级翡翠饰品来装饰自己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古时候没有化学成分分析仪器,也没有专业的鉴定人员,人们无法分辨翡翠内部所含的成分比例以及质地结构特点,于是就把这种具有彩色光泽且硬度较高的石头统称为“翠”或者“翠玉”了。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沿用这种叫法而没有改变过。
由于人们对翡翠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往往只看到其美丽的外表却忽视了其内在的品质和价值。殊不知,一块翡翠能否算得上上等品还需要看它是否为优质玉料或是带有颜色的玉石材料才行呢! 从翡翠文化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人们对翡翠的认识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痴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对它的崇拜和喜爱也有对它价值的质疑和不解,这就是中国古老的珠宝玉石文化传承至今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