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化冰是什么意思?
“化冰”,是业内形容种水由好变差的形容词。 通常,一块高透明度的玻璃种或冰种翡翠原石,如果切开后发现内部晶体结构松散,透明度也明显降低了,那么,这块料子就被形容为发生了“化冰”现象了。 “化冰”现象的出现,跟翡翠形成过程中,原生矿中的硬玉岩受到外力作用产生松动脱落后,被水流带到河流或湖泊中,在缓慢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变松散有关。
由于硬玉岩本身具有半透明至微透明的特性,在河床中浸泡、滚动的时间越长,内部的晶粒排列就会越混乱,透明度也会慢慢降低,最终形成了目前常见的糯种、豆种翡翠。 当一块翡翠原石,从刚开采出来的高透明度高硬度状态变成如今市场上常见的低透明度、低硬度状态后,它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行内才用“化冰”来形容这种由佳变劣的演变过程了。 其实,除了“化冰”之外,行业内还常用到另外一个形容翡翠品质变化的词——起胶。 这两个名词虽然都是用来形容翡翠品质变化的过程,但它们所描述的变化方向却是相反的——“化冰”是向差的方向发展,而“起胶”则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所谓“起胶”,其实指的是当一块翡翠原石在切割过程中,随着切面越来越多,其表面会呈现出一种像胶水流动时般的质感效果,这样的特征,往往会被认为是一块种老、水好且杂质少的上等翡翠成品。 所以,相比“化冰”而言,“起胶”对翡翠的品质评价是积极的,这也使得许多商家在介绍翡翠成品的时候,都喜欢拿它来作为卖点。 而事实上,“起胶”的效果也不是随随便便一件翡翠作品都能形成的,只有满足以下五个条件的翡翠原石才有可能出现“起胶”的特征哦:
1.种老(翡翠原石的通透度要高);2.色纯(底色要干净,最好不要有其他颜色掺杂其中);3.杂质少(没有裂纹和棉絮,这样才会使胶体表现得更加完整均匀);4.块头大(这样才能让雕刻师傅有足够的地方将翡翠料子雕出圆润的形);5.打磨抛光细致(这也是决定“起胶”是否好看的一大要素之一)。 “化冰”与“起胶”这两种词语在业内都有着十分明确的含义,对于行家们来说,只要看到一块翡翠原石出现了“化冰”的现象,那他们基本上就能判断该原石已经失去了成为高档极品翡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