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的作品还有什么?
孙过庭传世的作品有《书谱》、《仲尼梦奠帖》和《千字文》。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3年),孙过庭三十岁时,撰写书法理论专著《书谱》,记述了书法的来龙去脉,畅谈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看法,又将“书谱”临池实践,倾注自己满腔激情,把平生书法技艺悉数展现在笔端。故而“书谱”笔势严谨,文思隽逸,既是理论著作,又是上佳的书法作品。全篇用笔流畅,笔势欹侧倾掠,点画清劲飞动,富有强烈的动感,如“匆匆不暇草书”数语,最为精彩。“书谱”章法率意随性,变化自然,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被公认为帖学之经典。
《书谱》在流传过程中,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墨迹本”,一种是“石刻本”。流传的墨迹本有两本,一为清吴其贞等所见本(《吴氏书画记》),一为清安岐所藏本(《墨缘汇观》)。流传下来的“石刻本”较多,大多是宋代刻拓本。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81年),由宋朝文臣苏易简将孙过庭的“书谱”上奏皇帝,太宗得之高兴,下令御书院临摹。现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安歧《墨缘汇观》著录。另一种墨迹本,是吴其贞《书画记》所载,经多方考证,发现此本已被原故宫博物院裘锡圭先生携赴美国并已散落。现多传的“书谱”以“刻本”为主,“墨迹本”较为难寻,一般多藏于博物馆内。“刻本”的纸张多为麻纸,而“墨迹本”的纸张为竹纸。“刻本”的纸张有硬实挺括感,而“墨迹本”的竹纸较为松软,无“刻本”的硬朗感。“刻本”的笔墨较少“飞白”现象,而“墨迹本”大量体现笔锋的提按变化,呈现出丰富的“飞白”、“涨墨”等视觉变化效果。因此,“刻本”与“墨迹本”在纸张、笔墨诸多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初学者应选择“墨迹本”临习,否则极易形成“板、刻、滑”之习气,不易入帖。
孙过庭是怀素之前的草书大家,他秉承二王书风,为帖派书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位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书法家。历代学“书谱”之人不计其数,如宋代赵构、赵孟坚、赵孟顺;宋代以后如张旭良、王文治、林散之、沙孟海和胡问遂等,都深受“书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