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最后的作品是什么?
在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冯友兰撰着和发表各种论着600余万字,其中大部分为学术专着和论文。主要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补》、《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论集》、《贞元六书》、《三松堂学术文集》等。1988年香港国际中华哲学会授予冯友兰“终身成就奖”。
冯友兰晚年口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煌煌巨着,系统地论述了从远古到近代的中国哲学史,总结了中国哲学传统特点和发展规律,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程的内在体系及其与现实生活、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为继承和发扬我国哲学遗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是一部中国哲学史的总结性着作。
他在《三松堂全集》第一卷《三松堂自序》中,以《新编》与《中国哲学史》相比,指出《新编》“其体系结构,有三个方面:一是横的方面,论宇宙和人生,二者有互相影响的关系。二是纵的方面,论现实世界,和超出现实世界。三是今古的方面,论古代的独白哲学(只有一个哲学体系),和现在的对话哲学(有许多哲学体系)。以这三点结构起来的体系,比之‘《绪论》所描述的体系,似乎略为详细一点,但这只是量的不同,实际上是同一个体系,只是在《绪论》中所说的中国哲学所讨论的那些问题,就其最概括的意义说,是形上学的问题。因此,我可以说,《新编》从属于《绪论》”。
纵观冯友兰60年的学术思想演进,我们可以看出,从他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的“贞元时代”所建构的体系和方法论,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主脉”,以后的每一次转向,都是在贞元基础上实现的。到了晚年,《新编》的体系,又是他的中国哲学史的基本体系的“回归”,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螺旋式上升的结果。
当然,从总体上看,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中,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演变始终是在“西学”的“逻辑”框架中,在中西古今哲学比较的视界中进行的,在其研究中以西释中、以西论中和以西衡中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冯友兰先生以西体中用的思路来建构哲学体系,使得“贞元六书”体系的“新理学”哲学,虽然在形式上是“新唯心主义”哲学,实质上是西化的产物,而不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和重建,这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