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鎏金元宝吗?
清代由于康熙帝打击了蒙古和沙俄后,解决了清朝的外忧,国内也一片太平盛世,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中,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达到了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所以清朝的金币铸造量是空前绝后的。
清初金币分两类。一类铸有通宝年号,与银、铜钱的样式基本相同。如“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等,在铸造这类金币时,有成套的“样钱”。“样钱”即为正式铸造钱币而先行试铸的样本钱,其形制、文字和铸造工艺都极为规整精美,主要用于献给皇帝,极少投入流通。因而存世数量有限,十分珍奇。另一类金币,铸有“元宝”两字,计有五钱重的“五钱金币”和一两重的“一两金币”两种,这两种金币均属大钱,为镇库钱。“镇库钱”是为镇守钱库、取其吉利而铸制的,其厚重精美远超普通流通钱币,其背面一般铸有钱库名称或吉语。
18世纪初,清政府曾颁布严厉的禁令,禁止民间私自买卖和使用金币。因此,清初的金币仅限皇族王公赏赐、军队支付使用、海外贸易货款、缴纳赋税、贵族馈赠以及朝廷、宫廷、宗庙祭祀和镇库之用。
清中后期,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金币的铸行和使用开始发生变化。19世纪中期初,白莲教起义爆发,后来发展成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此后,东南各省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太平天国起义,同时发生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屡次侵略战争。清政府不仅把搜刮而来的人民血汗之银大量用于镇压农民起义和对外战争,而且因军事需要,在一些地方解除了18世纪初颁布的禁令,使用或流通金币。
在镇压了农民起义后,清政府又实行了新的财政政策,允许地方铸造银元。这时各省铸币局、厂不仅铸造银元,同时也继续铸造五钱和一两、二两金币,以及少量的当制钱数百文、数干文的大钱金币。有的成套铸造,有的零星铸造,有的铸造面额,有的只有金背无面额,这些金币基本上都没有通宝年号和“元宝”字样。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各省积极响应推翻清王朝统治。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被迫接受共和,颁布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正式宣告清王朝的灭亡。清政府垮台后,清帝制被废除,清代的金币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一些边远地区仍有少量金币在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