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帽都有花翎吗?
按照《大清律例》的规定,武官的顶戴花翎等级分四等九级,文官则为三等。
其中花翎又按不同形式分成三等:蓝翎、紫翎、三眼花翎。花翎,就是羽翎的一端带有蓝紫色彩缨,因为形似孔雀羽而称“花翎”,又称孔雀翎。
清朝初年,花翎只在皇室亲贵中亲贵中流传,到乾隆时期,花翎等级和制式逐渐固定下来。花翎级别的高低,也往往意味着官员品级的高低、地位的尊卑。花翎上的眼和翎片又与官员的级别挂钩,成为判定官职的一种标志。
等级最低的蓝翎,是“花翎”的最低等级,一般有差奏卖缺和叙禄授官的武职二等侍卫初授、武进士考选二等侍卫、官考生选二等侍卫等,都可以戴蓝翎。
次一等的叫紫翎,即“花翎”的第二条等级,武职三等侍卫、一等侍卫、头等侍卫、二品等武官,皆戴紫翎。花翎级别最高的是三眼花翎,又叫眼翎,按清朝定制,非宗室、禁党、觉罗不能佩戴。
三眼花翎只在宗室王公郡王,以及外戚中立有大功,加恩得戴者,其恩赏一般下旨特别规定,“准戴三眼花翎”。《清史稿》中就曾提到“奕欣有军功,袭封恭亲王”,但即使如此,也没有被允许使用三眼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