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母是清代的象征吗?
清代崇尚繁缛的装饰风格,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瓷器造型与装饰风格追求富丽堂皇,清后期则更为庸俗。清中期开始,各类釉上彩绘争奇斗艳,并且流行以多种釉色和金彩装饰瓷器,这就是所谓的“古月”、“月”彩釉,即所谓“瓷母”的俗称。清宫旧藏品种最为齐全。
如道光粉彩开光折枝花果蝴蝶纹大盘(大英博物馆藏):盘心粉彩绘折枝花果纹。内壁胭脂红地粉彩折枝花果纹6组。外壁黄绿两色间以胭脂红彩绘制18组“寿”、“万”、“春”、“香”、“福”、“长”等字以及山子、铜钱、暗八仙、龟、鹤等图案。由于清后期制作瓷釉非常烦琐,烧制条件要求很高,所以这些瓷釉大多流传在清宫之中,清末及至民国初年流散后仅北京故宫和少数几个国外收藏机构有收藏,存世极为稀少,所以非常珍贵。
又如乾隆粉彩百鹿纹转心瓶(乾隆七年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在四楞瓶的方形瓶身釉上彩绘粉彩通景图案,图案繁缛,色彩鲜艳。图案为巍峨的山峰、嶙峋的山石,湖光苇浪,亭台楼阁,猎人围猎,百鹿觅食,或戏耍嘻闹于林间草丛,或奔腾追逐,或对望鸣啼,或饮水吃草,姿态各异,动静相宜,极富自然之趣和生机活力,整个画面构图繁密,景境深远。瓶的外壁通施洋彩(珐琅彩),图案为松鹤延年长寿图案。这种转心瓶制作技术极为复杂,它的烧制是先将内瓶烧好,在圆口瓶的内壁口沿处挂齿,待内瓶冷却后,再把内瓶从外瓶的“肚脐”处放入。内瓶有齿处对着外瓶的“肚脐”处,这样两瓶相接的地方非常吻合,内瓶既可以转动,又不会掉下来。这种瓷瓶制作工艺,只有宫庭才有能力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