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和清代哪刀早?
在我国古代,皇帝的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其实,还有一个同样象征着皇家至高无上权力的信物,那就是皇帝的宝剑。明清两代,这宝剑就叫做“正定燕京之宝”,简称“正定燕京刀”。
明成祖朱棣御极期间,在明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宝剑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定型,最终成为两刃长刀,刀背较厚,刀面较薄,开刃很大,刀背顶端有一个圆环,刀柄为木框,并包裹以鲨鱼皮,系以丝带,外加红鲨鱼皮刀鞘和铜箍,并且在刀鞘的前面镶有“正定燕京”四个字,后面镶着“肃清边远”四个字。
此刀除了象征皇权之外,还是一件真正的武器,明清两代均有皇帝佩刀出征御驾亲征的记载。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明朝遗将姜镶拥兵自重反叛朝廷,皇帝福临命大学士勒克德浑挂帅讨伐。勒克德浑率军进抵姜镶的老巢山西忻州古城时,遭到姜镶的全力堵击,由于姜镶对本地地形十分熟悉,所以清军屡战屡败,损兵折将。福临闻讯,御驾亲征,抵达忻州时,福临拔出“正定燕京”刀,御骑上阵当先杀入敌阵,清军见皇帝如此奋勇,也一齐倾力进攻,姜镶兵败,清军收复忻州。福临班师回京,赐封勒克德浑为“一等公”。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叛乱,平西王吴三桂起兵于云南,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即攻入贵州和湖南,进围岳州、常德。康熙为维护满清江山,率八旗军出征,并御驾亲征来到常德。吴三桂听说皇帝御驾亲征,即集中优势兵力准备与清军决战。面对强敌,许多军校和大臣建议皇帝撤军。康熙说:“我率军至此,不战而退,贼势更张,今后更难攻矣。再者,朕亲临军阵,亦是激励将士斗志,与官兵同仇敌忾,共击敌人,否则,三军何以振奋?又如何能够歼贼?”
不久,皇帝率领清军进发,与吴三桂叛军在常德城郊野战决战。两军对垒,康熙命人将“正定燕京”刀高举,在阵前示威。吴三桂叛军知道皇帝御驾亲征,军心已经大乱。康熙率领的清军向吴三桂叛军轮番进攻,终因吴三桂叛军早有准备,击退了清军的进攻。吴三桂乘清军退却之机,亲自率军反击,直逼康熙御营。清军侍卫全力保护皇帝安全,康熙手持“正定燕京”刀率亲兵护卫左右御敌。在吴三桂叛军步步紧逼之时,清军护驾侍卫首领索额图率军杀来,康熙率领的清军转危为安,双方对峙数日,吴三桂怕久守必有不测,率叛军突围南逃,康熙率清军尾追不舍,在南雄、韶州等地,与吴三桂叛军苦战,双方都损失惨重。因吴三桂叛军粮尽力竭,最后不支败走。康熙因一路征伐,也十分疲惫,恐无法追上吴三桂,决定下令回京。在撤军途中,追击的清军遭遇吴三桂叛军伏击,康熙率御前侍卫拼死打退围歼清军的吴三桂叛军,回师北京。虽然康熙没有亲自擒获吴三桂,但“正定燕京”刀却名扬大清。
后来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廓尔喀侵入西藏,次年,皇帝命令傅恒率军征剿廓尔喀,在战争期间,皇帝将“正定燕京”刀赏赐给傅恒,以壮军威。傅恒手执天子所赐宝剑,率军深入,奋威攻击,直追廓尔喀于雅砻江畔,大败廓尔喀军,迫使其乞降,傅恒凯旋。乾隆皇帝对傅恒十分嘉奖,恩待有加。
在“正定燕京”刀所彰显的近三百年的清平世界里,大清帝国有了一百多年没有战乱的时代,这柄“正定燕京”刀也在皇帝的龙椅、凤藻、金銮殿等的映衬下,渐渐失去了威风和使用它的人,而被尘封在京城的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