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印收是什么?
清代印玺是指清代皇帝的各类用印,而清代玺印则是广义的各类印章的总称。清代印玺制度是继承明代建立的。明代定制,皇帝有玉玺十六方,封宝之式曰:玉玺皆螭纽,径三寸,厚一寸。其制宝之年,有元统者,有永乐、洪熙、宣德、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天启、崇祯者,乃前代传袭及本朝历代所颁者,共有一十七宝。顺治八年(1651)定,皇帝御宝仍分十六方。又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添造“制诰之宝”,印文系万历皇帝所遗,改定宝名为“表章经史之宝”,合之旧制之“表章”印,共计十七方,通称“皇清二宝”,用于治国安邦和对四夷官吏赏封等重要国事活动中。同时规定,凡颁降制诰等重要文书,由礼部请旨确定应以宝几方钤用。用印时先依宝匣之式,以黄金为方槽一匣,将应用之宝安放好,以黄丝扣锁严,由大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尚书等负责护送,钤用之后,仍护奉回内府典守。印文为篆字,楷书边款,钮制分龙钮、交龙钮、盘龙钮、蹲龙钮、蹲狮钮等。
清代除印玺外,其他玺印种类繁多,用途十分广泛,如官印、职印、朱记、钤记、戳记、封记、关防、角记、字号记、半印、朱记、花押、图书、闲章、鉴藏印等等。据《清史稿·刑法志》载:“户部掌印若不谨而失坠,以官守私自擅用者,绞。失却不谨者,斩。其他部门官员之失坠,亦并以绞罪论。”而对个人印章的管理、使用,清代法律未加限制。由于治印、用印之风的空前盛行,使得清代成为我国印章艺术继战国、秦汉之后的又一重要发展时期,“印宗秦汉”之说应声而起,为清代文人篆刻艺术的兴盛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清代玺印无论是用文和体制,还是治印方法、用料和钮制,都较前代繁复多样。从玺印的材质来说,有金、银、铜、玉、石、象牙、犀角、犀带、琥珀、水晶、珊瑚、玛瑙、琉璃、紫檀、乌木、竹、漆器、甚至泥质等。一般说来,皇帝印玺用美玉制成,大臣之印则多为铜质;从钮制来说,皇帝之玺有盘龙纽、蹲龙纽,还有龟纽、驼纽、马纽、狮纽、方台无钮等;大臣之印有龟钮、驼钮、坛台钮,也有无钮的扁章。此外,还有兽钮、瓦钮、坛台钮等,几乎无所不有。钮制上还常有流云、海水、旭日、火焰等纹饰。清代印底制式承袭明代,边款文字书法篆刻均较为讲究,边框齐整,印材考究,制作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