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田玉稀有吗?
明代玉料来源为地方进贡,渠道不多且数量有限。如皇帝有特殊需要,常需内府“改旧用”或特旨开采。宣德八年的云南开采,是明代唯一一次为采玉而下的圣旨,历时五年。但开采所得玉料仍无法满足宫廷需要,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特传旨工部,将明初从云南所贡来的玉料用于制作玉带。
清代,玉器的生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乾隆皇帝的嗜玉成癖,是清代玉器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满足宫廷对玉器的需要,清廷对新疆玉进行了大力的开采。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的70余年中,清政府共从新疆输入玉石1600余万斤。
玉料开采出来后,主要通过两种渠道进贡入宫。一是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节镇将军进贡;一是特命亲王、贝子、和硕额驸(清代皇帝或宗室成员的女婿称为额驸,和硕是爱新觉罗氏宗亲封爵)等“领侍卫内大臣”,每年分批前往新疆“坐卡”,负责玉料的采运,称为“坐卡进贡”。所采玉料分为上贡(进贡)、颁赐(赏赐)和官用3类。清王室将开采所得的绝大部份玉石用作贡品和其他需要,少部分流入社会,这使当时民间的玉器生产处于十分薄弱的境地。“七卡”所产最佳的玉料被称为“贡玉”,在和阗由和阗县知县验明玉质,挑选出上等玉,以匣装好,加上封记上贡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