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清代犀角犯法吗?
犀牛角是犀牛最珍贵的部分,古代常用来雕刻成杯、簪、梳等工艺品。犀角,生在犀牛头上,共有两个~四个,长可达五0~六0公分左右,有纵列的皱纹,内部分为数层,质密而坚实,不很透明,色褐,嫩如玉,微带紫血色。中国犀多产于西南缅甸和印度北部比哈尔等地。《文房肆考图赞》记载:“犀有山犀、水犀二种。其角之纹如蟹爪者为山犀,其纹横散者为水犀也。”
以明代和清初的雕刻数量最多、质量最佳。清代的犀角雕刻,继承明代的风格而又有所发展,雕刻技术比明代更为纯熟,圆润,多用深刀,因此立体感较强。作品中常出现山水人物或花果等纹饰,题材较为广泛。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犀角的来源枯竭,于是出现了以牛角和羊角来充当年代较远的旧犀角,并以铜染色施于表面的现象。在清代,犀角被视为比象牙更珍贵的材料,其收藏和把玩价值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