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用什么铜?
清代用什么铜?
人们都知道,古代皇帝用的铜镜子是黄铜做的。黄铜,俗称青铜,由紫铜(又称赤铜)和锌、锡、铅等金属混合而成。但是,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明代黄铜宫灯就是用紫铜做的。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从海外引进紫铜(红铜),开始大量开采冶炼。从此,有了紫铜,才会有了质地优良的青铜。
清代政府对铜的冶炼和制造十分重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江南一带设立熔练局,分局铸造钱币。清乾隆六年(1741年),京畿设铸币局,仿江南炉式,制造大钱,主要供宫廷使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又在上新河设京币局,铸通宝、元宝。咸丰八年(1858年),复开炼铜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迫使各外资冶炼厂停产,清政府收归商务总办。光绪三十年(1904年),商务总办改组为商办,各省设立分办局。各工业部门逐渐自主,银、铜原料自给。与此同时,从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引进大量冶炼铸造新技术,质量优良的各种铜器相继问世。
以红铜(紫铜)为原料的生铜艺术品,在清代(公元16441911年)有大量涌现。其中有些作品已成为世界工艺品中的极品。清代生铜艺术品在艺术史上有两方面突出贡献:一是创作了众多精湛的艺术品,二是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和近代观赏铜艺术的发展,写了新篇章。
观赏古铜器的时代,起于先秦,盛于两汉,衰于魏晋,于唐代再次兴盛。以后各代都有仿制,但艺术价值不高。清代对古铜器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仿制古铜器,大多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如乾隆时仿造的“大盂”,连日本派来的工匠也误认为是真的。近代中国有许多著名工艺美术师,在政府的艺术院校专门学习古铜雕塑,例如朱文治、高马得、王玉宽、王裕仁、张绍忠、马负鹏、朱镜霖等。这些工艺美术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将远古铜文化传神韵、出新意,艺术水平很高,他们所创作的生活、历史、神话人物雕刻和各种动物造型,已得到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评价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