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民国二年的银元吗?
在1912年的时候,南京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且成立了民国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从1912年到1928年的这17年时间里面,虽然社会上也有出现过一些带有“中华民国”字样的钱币,但这些钱币大多都属于地方铸造的私板,并没有形成规模,也不为民众所广泛接受,所以它们的价值并不高。
但是,在1929年到1935年的时候,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统一币制,就全国范围开始铸造“民国二十四年”版式的钱币,在这几年的时间内,有银元、锌币和铜币等多种币制。其中,这些钱币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们的背面都统一印着一只骑在狮子身上的怪兽,有人把它俗称为“貔貅”,而对此,有人也认为它的背图原型应该是传说中的“麒麟”。
从材质上,这些钱币可分为银币、铜币和锌币这三种。其中,银币的价值最高,铜币较低,而最不为后世所重的就是锌币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钱币上的年号都是“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但其实有发行的分别是1935年和1936年的钱币,其中,1935年发行的先是用张英(又名张国杰)为模范造币厂厂长,后来才换成胡勉仁。
当时铸造这些钱币的用意,除了想要统一币制,稳固银行业之外,还有着其他的目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想借此收回一部分的货币发行权,肃清市场上流通的法币,因为从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就规定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比例为90%,而其他银行的货币发行比例总合不得超过10%。
但是,当时金融市场上不仅有着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还有各种银券、铜板以及外币等等,这些混在钱币里的复杂货币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起到了很坏的影响。所以,国民政府就急于出新钱币来取代这些杂乱的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