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碗里面一般画几条鱼?
在民国时期,有专门做鱼盘的作坊,这些鱼盘的图案各不相同、十分精细,有的背面还刻有名称。 “鲤鱼跳龙门”、“连年有鱼(余)”、“吉庆有余(鱼)”,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鱼藻图”、“莲塘鱼戏图”,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的赞美与向往;而“西湖争标图”、“五柳图”等则表现出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除了单面的鱼盘外,也有双面图案的鱼盘。例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道光年间的粉彩百鱼图瓷盘,盘内和盘外分别绘有上百条形态各异、颜色鲜艳的鱼,显得生机盎然。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鱼盘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既希望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又希望能方便使用、易于清洗。一些手工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大胆创新,用色更加丰富鲜艳,绘制技法也更加娴熟多样。 在江西景德镇,至今仍保留着一批制作鱼盘的手艺人。46岁的胡斌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已从事这门手艺十多年,但谈及它的来源,胡斌却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源于何时。” 胡斌认为,鱼盘的制作技艺已经传了几代,从他的太爷爷开始就一直坚持做这门手艺。如今,他不仅要自己制作,还要传授给周围的村民,带领他们一起致富。 在云南丽江,也有不少制作鱼盘的手工作坊。52岁的杨云川便是其中一名传承人。他说,自己的祖上是四川人,在明朝时随军来到了这里,并就此留下了传承了数代的制陶手艺。直到现在,每次制陶时仍然沿用老祖宗的炉子。 不过,虽然各地的鱼盘制作技艺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在市场上却很少见到它们的身影。这是因为它们大多被收藏于博物馆或古玩市场,很难走进普通消费者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