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铜板有多少个省造的?

郜壮飞郜壮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各省造币厂铸造的银元,俗称“省造袁大头”;另外还有少量地方军阀、割据势力发行的银元和铜币(如曹锟、张作霖、孙传芳等)。不过这些都不是民国时期的铸币,而是近代中国货币体系中混乱的一环。 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党政府实行军政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管理,于是1927年4月开始铸造发行了第一套国币—国民革命军纪念银币,简称“光身袁大头上”,以一圆为主币,重约26.5克。

这套国币的设计和制作极为精心,图案有袁世凯五分像、双旗、五权宪法等,由于重量足、成色好,深受民众喜爱。但后因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这套货币在流通了一年后就停止兑换了。 为弥补财政亏空,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开始发行法币,同时回收白银,造成市场银根紧张,银价上涨。面对这种局面,为了稳定金融,支持抗战,上海的一些银楼纷纷拆借库存银元,并加入广东、湖北、河南等地银行公会,共同向国民政府施压,要求继续发行银元通货。

当时,国民政府虽然拥有中央银行的地位,但却无力承担大量铸造银元的费用,最后只好同意由上海银楼代铸,并签订协议,规定每盎司白银的售价不能超过人民币10万元,即合每元约0.3元。随后,在国民政府的授权下,上海钱庄同业公会负责监督铸币质量,并将所有铸币送往香港造币厂检验。

从1935年到1948年间,各地钱庄共代铸银元13亿枚以上,其中上海一地就有7亿多枚,这些银元在当年无疑起到了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纸币在流通中逐渐被磨损或消耗。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些银元已经所剩无几,其中一部分流入了台湾。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