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器有接胎痕的吗?
民国时期(1912-1949),是瓷器制造的一个分水岭。这一时期的瓷器,在工艺上已经基本继承了乾隆晚期的制作水平;造型上则承袭了明清两代的遗风,陈设用瓷和民窑烧制的生活用瓷都普遍存在着。 不过,由于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等因素影响,瓷器的烧造在工艺和装饰上与清朝中后期的同类产品相比并没有出现太多的创新。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民国瓷”,大多是这些传统工艺和装饰的延续。例如,粉彩、单色釉等。
但是,在这个延续的过程中,因为时代的变革,有些器物上的小特点还是留下了明显的印记。特别是一些器物的底部,由于当时的工艺原因,会留下垫饼或者支圈支撑的痕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支钉烧”或“垫烧”的痕迹。这种痕迹一般呈圆点状或是弧线型排列。 由于这一时期的技术条件所限,一些瓷器的装饰需要预先做胚印出纹饰的造型,之后再填涂彩釉,这样便会在某些器物上留下两道凸起的棱线。如碗盘一类的器皿,在底部中心位置一般会有一道划圈,在一些成对的瓷器上还可以看到一对对称的短横楞。这些都是民国时期特有的痕迹。
虽然,这个时期的瓷器不像唐、宋、元代的瓷器那样精致典雅,也不像明代的瓷器那样具有自己的时代风格。但是它却具有独特的近现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