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甲戊年是哪一年?
“民国甲戌年”应为1934年,而非1935年。 民国纪年法的年号采用干支纪年法,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以每年的第一声的干支作为一年的代号。如1935年的干支是乙亥,1936年为丙子等等。而1934年和1935年的干支都是甲戌。所以称“民国甲戌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三年。 有人可能不了解什么是干支纪年法,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用“天干”和“地支”两个符号来表示年份。因为中国古代是农历纪年,所以这种纪年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阴历用来记录月份、节气等信息,阳历用于记录年份。
为了便于计算,古人将甲子、乙丑……癸亥这十个干支逐次排列起来,形成了一个“甲子表”——事实上,每个甲子表中都有十二个干支,所以实际数字应该比这个数字大很多。从甲子的第一天到乙丑的最后一天为一个轮回,这个轮回称之为一个干支纪月。同样道理,从甲辰或者乙巳的第一天到癸卯或者壬寅最后一天为一轮回,称为一个“干支纪日”。每一天都对应着一种干支,这样,某一天某一天的称呼就确定了。
当用到“民国某某年”的时候,这个“年”字其实代表了这一天。比如《论语》“郑玄注”中就有如下记载:“孔子生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立春秋始,至昭公二十年即位七十余岁矣。”这里的二十二年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元1877年,七十多年后相当于现在2019年。之所以能确定孔子的出生时间为公元前551年,是因为这一年的腊月(公历12月底),周历的朔(初一)与日(十五)与今天的日历完全相同,而这个月初五恰好又是农历的初一,因此可以推算出孔子的诞辰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到十二月十一日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