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邮票有没有收藏价值?
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人群对邮品的鉴赏和评判标准是不同的。 但是有一点,在所有的评价标准中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能入选《中华邮政史》(中国邮政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大事记)的邮品,至少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和稀缺性的。 例如,1949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布第1号“公告”;当日,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会谈。会谈结束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中苏之间寄发的第一封公函。这封信是当天由北京发往莫斯科的特快信件,信封上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字样,并由开国大典上佩戴的红领章作为邮戳。这是新中国邮政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刻。 又如,1963年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部长罗清泉签署发行1000万元“文教人民公社流通券”(后改名“文教券”)、500万元“工农兵和人民公社流通券”(后改称“工农券”),规定这两种票券可以在人民公社范围内替代人民币使用,但不得交易。这是国家第一次正式发行票券,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类邮品因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的政治进程而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特性,同时由于它们通常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意义。
还有一类邮品,虽然它本身并不涉及特别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它却是某个时代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因而同样有着一定的收藏意义。这些邮品就是各时期发行的特种邮票,尤其是科技题材和邮政业务方面的邮票。 例如,我国于1978年至1991年间发行了两套邮票,分别介绍了17种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这套邮票在1992年被列入《世界邮政目录》之中,成为全球邮政界公认的官方邮品。再如,1985年北京第一机床厂发明了数控机床并申请了专利,为纪念这一事件,当时的邮电部发行了一套20分面值、图案为“Z-001型智能数控系统”的特种邮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曾经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科技成果如今已经渐渐被取代或者更新换代,收藏这样一套邮票无疑增加了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