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账本有价值吗?
我家里也有一本这样的记账簿,是我太奶奶在1932年----1945年间使用的.其中记录了她如何勤俭持家,如何省吃俭用,甚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怎么省钱,怎么来赚钱.
比如她记录了当时在上海买的房子,每个月的房租是40元(当时一个普通的职员月薪大概也就600元);记了每天买菜的钱是多少,买大米、面粉、黄豆等多少钱;每天给佣人发零用钱是多少;家里每个人每天的伙食费是多少等等,记得还清楚的人,当时一天三顿饭,一天大约十元左右,吃粮食的人有八人左右。一个月差不多二百多块,当时算是一个非常昂贵的开销了。
里面还有她记载的一些琐事,如哪一天她请亲戚吃了饭,花了多少餐费;有一天她的两个表妹来看她,两个人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饭和午饭都算在她的账上;甚至包括后来抗日战争胜利后,她搬家到了台湾,在台期间的生活开支也都一一记载了下来。
这本书里虽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记录金钱花销的地方,但也时有出现“钱不够”或者“钱有多余”等情况下的解决办法。 有时看到这本书,就感觉我的祖母就像是一个女英雄一般,看着她的这笔‘财富’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高兴。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家里的很多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财富’,这本‘财富’也就此搁置了起来,直到前不久收拾屋子时又重新发现了它,才感觉我的祖母离我好像远得不能再远了……… 不过,通过这一个小小的记账簿,我仿佛看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女性的生活状况——当时的上海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期,女性解放运动方兴未艾,许多女性都走出家门,开始工作并赚取收入,但与此同时,传统的家庭观念又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她们,让它们不得不同时承受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