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通宝什么价值?

苗宇皓苗宇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现在的人,越来越会过生活了。喜欢收藏各种东西。有人喜欢钱币,有人喜欢邮票,有人喜欢字画,也有人喜欢古瓷……而我,比较俗,只对钱感兴趣。毕竟钱这个东西,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钱,你连出门买个菜可能都要发愁。所以,我很喜欢研究古代的货币。对于各种各样的钱币,我总是十分感兴趣。 前几天,在某个论坛看到有人问“顺治通宝”的价值。这个问题,让我顿时来了兴趣。顺治通宝,我知道。但我不知道的是,这枚小小的古钱币背后还有着这样有趣的故事。 说起顺治通宝的背后故事,就不得不说说它的铸币材质——红铜。

以前的人铸钱,大多是使用青铜(含锡和锌的成分)。但顺治帝即位之后,为了彰显“家底”,下令铸造“顺治通宝”。然而,让朝廷想不到的是,在这枚小小的钱币上,竟然引发了后来“币材之争”的轩然大波。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直隶总督李祖白因私自购买红铜,被处死。

原来,当时由于战乱不断,国内的铜矿开采量严重不足。而清朝入关后,又需要大量铸币。于是,有人向顺治帝提议:“开炉铸钱,何不于粤省买铜?” 意思是,可以在广东一带收购铜材来铸钱。这个意见,得到了顺治帝的首肯。自此,大清国开始从南方采购红铜、锡等原料,用于铸钞。 然而,正是这一举动,为以后的“币材之争”埋下了伏笔。

清初,政府规定的铸币材料中,红铜所占的比例较大。但随着以银为本位的制度的建立,白银的供应逐渐紧张。而与此同时,清廷却仍然延续着前朝的惯例,大量铸造红铜币。这样一来,本就稀缺的白银更紧俏了,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到乾隆时期,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300~400元,而到了嘉庆末年,一两银子已经相当于人民币800~900元了。

随着银价的上涨,以银本位的制度逐渐显露出弊端。有人说,应该增加红铜的铸造量;但也有人站出来反对,认为不可滥铸,否则会造成货币贬值,影响国家声誉。

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清末都没有停息。有意思吧!一枚小小的顺治通宝,竟然牵扯出一件大事情。 当然,除了这件“趣事”以外,还有很多关于钱的奇闻异事。比如,《金钱宝鉴》中记录了一件发生在明代的盗窃案: “嘉靖间,吴中一富贾,蓄黄金数十镒。一日,家人启柜取金,富贾不见,疑家人偷盗,报官究问。官差遍访邻里,并无一人见到这金是富贾自家的还是别人寄存的。”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