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O年一万元值现在多少人民币?
1950年的1万元,按当年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来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6万人民币; 但如果按目前央行提供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看的话,这一万元大概只相当于如今的7.4万元人民币(2005年)或8.4万元人民币(2008年)。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1万元到底是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这1万元的来源,二是这个1万元是怎么使用的。只有搞清楚了这两点,才能判断出这1万元的真实购买力。
1950年的时候,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一切供给制,没有市场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钱的意义并不大。因为钱不是衡量财富的唯一尺度。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拿钱也很难买到东西。当时最大的消费是粮食、布匹等生活用品,而不是消费品。
当然,钱也不是完全没用。在当时,钱可以换到工分,而工分了又能换成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所以,钱和劳动一样,都是作为交换媒介存在的,只是钱更值钱而已。 也就是说,在1950年代,钱的多少只是一个数值概念,并不真正等同于今天的人民币价值。只有在市场化以后,钱才成为衡量财富的标尺。
不过,当时的“万元户”并不是一个贫穷的标志——毕竟那时大部分人都没有钱,更没有存款。“万元户”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家庭了。 1950年代的“万元户”的购买力实际上取决于这两个因素:其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二才是市场机制的作用。
如果生产力发展了,就算没有市场机制作用,同样会出现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情况。这种情况叫做通货膨胀。反之,如果没有生产力发展,只靠增加货币发行量,即便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也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1950年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虽然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农业依然落后。这就意味着在1950年代,“万元户”的购买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并没有达到很高的产量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还面临“卖粮难”的问题。在1978年到1984年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仅仅增长了31%,平均每年增长不到1%。
在这一时期,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二者相加,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95%,而林、牧、渔业以及其他产业所占的份额非常小。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提高。农产品供给大幅度增长。到了2004年,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整体购买力不断增强。1950年的“万元户”只要不把钱全部用来买粮食,而是买来一些日用品以及消费品的话,生活水平会比今天很多小康之家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