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绝版人民币?
现在人们谈到“钞”,大多是指纸币。而在历史上,中国使用过的“钞”,多数情况下指的是银票、铜钱票等货币券,而不是现在的纸币。 直到明朝中后期,朝廷发行纸钞(即明朝大钞),以交换白银,才有了近代意义上的纸币。
但明朝的纸钞和现在的纸币不一样,不能兑换金银,也不能在世界市场上作为外汇使,仅仅是作为政府债券存在的。而且这种债卷式钞票发行量非常大,导致通货膨胀严重,老百姓对这东西很是不屑一顾。
清朝继承了明末的钞票体制,发行的钱币也是属于债券性质的,叫做“官票”,但是清末的财政极为困难,根本无力偿还这些债券,所以就放任官票贬值。到后来清廷连欠钱都不承认了,直接把这烂摊子推给了民国。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继续发行纸币,并且开始逐渐取消银元辅币制度,统一发行银元(当时为了区分铜镍合金的镍币,称其为“洋镍")。
到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禁止白银外流,统一管控全国货币供给量。因为此时抗战全面爆发,需要大量军费,而当时又缺乏足够的黄金和白银做基础,便发行了很多金圆券和法币来充当军用资金。
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发行的纸币在战时不愁没有市场。 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留下庞大的大陆地区给共产党接管。
由于国民党军队溃败时破坏了不少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要道,新政权面对的是一个极其残破的中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资金,而此时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法币和金圆券显然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人民政权借鉴国民党的法币经验,于1948年12月发行了“人民通行货币”——人民币。
因为当时处于战争环境,物资极度匮乏,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所以当时新币发行量大,且与各种物资挂钩,并不像现在的纸币一样只代表国家信用,具有无限印钞权。
很多种东西以前都叫“钞”,或者“银行票”,不过现在一般统称为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