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刻本多是模仿书法家?

臧乙霖臧乙霖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正好在浙大图书馆逛书,看到了一本元朝的刻本《郑文公文集》(作者是郑板桥的爷爷),真是惊到我了。这字写得真是……随便啊!和赵孟頫的字一比简直就…… 然后我翻到前面一看,“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御前奉使朱清、张允中校刻”。对,就是元武宗海山,他的爹是一代明君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再往前翻,发现这本书竟然还是“监本”,也就是官方的监印本。

那么问题又来了,元朝的纸墨水平应该是很先进的了,为什么这种“先进”的出版物仍然这么……随便呢? 我脑洞大开地猜测一下:是否是因为元朝的出版业相对发达,因此做书的人心理比较懈怠,想:反正买主都是识字的文人,字写得差也看不明白,于是就马虎起来了? 毕竟,和宋朝相比,元朝可以说是“出版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时期了。在南宋时,一个普通文人在外地想买本新书是很困难的,通常都要托人捎带或者等着有人从汴京(开封)带来。但到了元朝,全国各地的书坊都非常多——当然,因为纸墨等条件,版本质量良莠不齐。

据说当时有个规矩:富家子弟不能随意去招惹落魄书生,否则会被报复——这是因为落魄书生可能拥有大量藏书和盗版资源。 (以上内容为虚构,不过可以说明元朝出版业的兴盛。) 所以回到题目上来说:元代刻本多是模仿书法家?我的答案也是肯定的,而且原因也正是上述那样。

当然,元朝也有像董其昌、文征明这样的大家,但是总体来看,元代的书法更多倾向于行草(比如书札),而宋时的书法则更侧重于楷书(如碑林)。所以整体风格上是不同代的两种风格。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