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家书信叫手什么?

原馨欣原馨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尺素书,即信也”;“尺素如书,载不尽千言万语”“尺素”就是信纸。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写笔论》中云:“若草创而已,点画不必圆备,书之小者,可以一尺之素,短到十数字;长则三四尺,少至五七言,皆可以致意而尽。” “尺素”是古代一种长长的白绢,因长度有限,故又称作“尺牍”“尺素书”等。这种书写材料十分方便易得,所以古人多用“尺素书”来指代书信。李白有诗云:“呼儿拾遗珠,笔墨有余闲。文采双鸳鸯,裁为短笺夸。”(《寄东鲁二稚子》)李商隐也有诗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无晓日,秋雨空庭菊。”(《与恭嗣兄书》)

虽然古代的“尺素书”与我们现在的书信在形式上很相似,但两者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现代通信技术发达,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文字信息,沟通起来高效便利。但是在古代,邮寄书信可没那么容易!除了人捎带或驿站传信外,最常用的方法还是托人转交,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请人捎信”“找人传话”等。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一人行快马,千里传微书。”(《送崔十一郎》)便是描写这种传递方式。 由于传递方式的限制,古人在写信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时间差的问题。他们在信里不仅写道“某月某日书于京宅”,还会写上“某月某日发于京师”甚至更详尽的时间描述,以使收信方清楚了解信中的消息是在何时何地向自己传播的。比如唐代诗人钱珝写过这样一封特快的加急信件:“十五宣徽雪里通,水程千乘载繁英。”(《春愁》其三)他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道“雪里通”,再交代“十五”的原因,最后补全事件发生的时间——正是元宵佳节之时。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使用“飞鸽传书”或“快马传信”的方式。对于普通人而言,书信的传递大多通过人力车马,这种交通工具的效率显然没有现代高速列车、飞机等高。古代书信的写作离不开一个“慢”字,少不了耐心、细致和周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