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院书法家什么凯?

终凡舒终凡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这位朋友问的挺有水平,很多观众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篆籀”、什么叫作“笔势”;其实这些书法上的专业术语,都是古代书论里的概念。 中古时代(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家在评价书法的时候会用 “遒劲”、“瘦硬”、“婉畅” 等词来评价笔法,用 “峻利”、“清逸” 等形容结构。

到了唐代,人们更细化地用 “法度”、“笔法”、“字法” 等来描述书法的技巧。而宋朝人就更具体了, “笔法” 变成了 “点画”, “字法” 成了 “结体”。到了元代,这个叫法和明朝基本一致。 那为什么到了民国时期,大家对书法的名词又统一叫做 "用笔" 和 "结字" 了呢?这里边当然有简化字的因素在内,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书法家们继承了古代文人书卷气的传统。

他们觉得唐代是以书家个人风格为主流的时代,所以“各人写去,自成一家”;而宋元以后的书家则更多强调字法(结构的规范)的重要性,所谓 “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寸进恒难”,因此他们更喜欢把目光对准宋代的欧阳询和明代的文徵明。 这两个时代距离我们实在太远,他们的书风在我们看来简直就像古人写的汉字一样陌生;可偏偏他们在书法理论方面的文章在今天却最受书界推崇。其中原因正在于它们最切合文人墨客们的书卷气。

而 “用笔” 二字,正是文人书写的代称。 比如明末书家王铎批评宋人秦桧写的《禊帖》,就用了一个极为文雅的词: “用笔未尝非秦桧意,然拙俗不可耐。” 用今天的话翻译一下他的意思就是说: “人家秦桧虽然写字不算好,但是毕竟也尽力在写了;你这字帖虽然号称是王羲之写的,但实际上你的字笔法粗陋庸俗,根本就不是王羲之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字体,完全是在侮辱王羲之的声誉!” 王铎这句话正符合了文人的审美标准:先赞一番,再骂一句,褒贬相宜,恰到好处。 所以 “用笔” 这个词在古代书论里是指书法家个人的风格,而在现代则成为了文人审美标准的代称。 如果用一个现代的词替换掉上面文中的 “用笔”,那么绝大多数情况都会变得通顺起来。 因为大多数的现代书法理论文章都是在谈论 “笔法” 和 “结字” 的。如果实在要讨论个人风格的异同,也会说成某某书家的笔法如何如何,或者某某书家的结字是什么什么。

综上,这位网友用 “什么凯” 来评论一位书家的风格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 至于有人把 “什么凯” 误解为一帮自命不凡的伪文人装逼用的词汇,并由此引发对中古时代书法审美趣味的探讨。 嘿嘿,那真是错得可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