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算不算书法家?
王羲之的后人,有“书圣”之称,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代表作《乐毅论》、行书代表作《兰亭序》都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力健壮,行笔流畅,在王羲之的书法中独树一帜。 王献之所写的碑帖墨迹很多,比如《洛神赋》、《黄庭经》等,但最出名的还是这张《鸭头丸帖》。
从这张帖中的字可以看出,他的楷书继承了祖父王正书的笔法,端正秀丽;而他的行书则吸收了父亲王羲之草书的特色,放浪形骸。 后来人们评价王献之的书法时,总说他继承了他爷爷和王老爹的优良传承,兼具两家之长,自成一家之法。
但是要真论起辈分来,他可是和爷爷、爹爹都差的远了。因为王献之父王涣之是东晋名臣王导的孙子,按照辈分来讲,王献之应该叫王导太爷。更奇怪的是,王导这个太爷不仅不认识自己的孙子王献之,而且还跟王献之的爹王涣之闹了点矛盾。
这也不能全怪王家人认祖不行,毕竟他们那个姓王的祖宗太牛逼了——东汉末年文学家、书法家王昶(王粲的爷爷),也是大名鼎鼎的司徒王朗的儿子。这两人都是当时有名的士族,家世显赫。
这样算下来,王粲的爷爷王隆之应该是东汉司空李膺的老朋友,而王粲的爹王业则是三国时魏国司空王朗之子。这么一算真是越算越糊涂,连辈分都搞不清楚了。 其实,这个问题出在魏晋南朝时的户籍制度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大族子弟不用去做苦哈哈的壮丁,国家负责提供给他们优渥的生活条件,而且还可以随意迁移户口。这样一来,大家族的子孙们可以在各个郡县之间到处迁徙,到处定居,当然也不用去管自己是几世祖了。
所以王献之才会在历史上留下如此尴尬的一幕——自己号称“王羲之七房孙”,但实际上跟王家很多祖先都差着好几辈呢! 不过这事也没什么,毕竟人家王献之靠着老祖宗们的余荫,混得官运亨通,仕途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