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为什么都长寿?
因为书法是以毛笔作为载体,以汉字为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的。 首先我们谈到“书”这个字的时候,它的古字形是这样的——(甲骨文) (金文) 我们可以看出,“书”的本义指的是书写、记录的意思。 所以从“书”的本义上来讲,写字和写字的目的都是为了“书”写下来,目的就是为了“书”。 而“书”的这个“书写”的动作,其实是非常消耗体能的。
古代又没有电灯,晚上都要点蜡烛,环境又非常差,在那样一个环境下,长期低头,用毛笔蘸墨水书写,对颈椎、腰椎都有很大的负担。现代人一个手机玩久了都会腰酸背痛,可以想象古人每天要这样书写很多遍,是多么大的负担。所以从体力上来看,书法家是不如运动员的。 但现代人都习惯了玩手机、打游戏,一坐就是半天,身体抵抗力下降,经常生病,身体素质远不如从前。如果让现代人和古代的书法家比身体对抗性的话,恐怕现代人是完全被碾压的了。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硬笔。 我们现在学习硬笔楷书,常用的字体有“赵体”“田体”“庞体”……但这些字体都是建立在魏晋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而隶书则是在东汉时期发明创造的。 也就是说这些字体的历史都很悠久,它们的创建者都不是寿星公,而且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字的笔画形状都是有依据的,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比如“九”字,魏碑这样写在纸上—— 其实它最初的造字就是这样写的——“久”,后来逐渐简化成现在的样子。 (九) (久) 所以从用笔来看,硬笔书法同样很耗费体力。 如果要写行草书,那对体能的要求就更高了,非身体素质较好的年轻人不能胜任。
再次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唐朝有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叫欧阳询,他是因为患脚疾而无法出门的。 明朝初期著名书法家王宠,他的字写得非常好,但是身体很弱,晚年贫病交迫,饿死在家中。 民国时候的书法家于右任,他的字写得很好,但是腿很有问题,总是坐轮椅。 新中国成立后,书法家沈尹默身体一直不好,后来甚至患了眼疾,几乎失明。 再往前,清代的书法家邓石如,他是靠替人刻印来维持生计的,生活也很清苦。 这些人要么腿有病,要么身体瘦弱,要么生活贫困,总之身体健康状态并不好。但如果论起寿命来说,他们的平均寿命应该算比较长的了。
这也许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坚持写字,保持了一个良好心态的原因吧! 用现代的话来说,他们应该算是高消耗低产出人群。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书法家。 李日华是明万历朝的进士,官至太仆卿,但他的字写得很好,给皇帝奏章都用自己的真迹。但这么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却因为“好古玩,精鉴赏”,落得个“家寒无田,以鬻书卖画自给”的下场,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清朝的林散之是著名草书大师,但是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贴补家用,每天背着一大筐废纸到码头卖给收废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