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美术馆藏品如何编号?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正巧最近在整理我们馆的藏品统计资料,可以分享一下。 我们馆是某个省最大的博物馆,有四个基本陈列厅和一个精品文物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还有两个广场(其中一个还是文物建筑的)。 每个新开展的展览都要进行详细的方案论证和设计,其中会讨论到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展线规划、展品数量、展品来源等等,其中展品来源又包括外借品和自制品的规格、品种等。而“自制品”这一部分,就涉及到每个展厅需要制作哪些成品来配合展出。
我们以一个面积500平方米左右的常设展览为例,介绍一下从方案确定到实物制作的全过程——当然,实际上的流程可能会更复杂一些,因为还要考虑到文物艺术品从采集、研究、修复到加工制作的各个环节。 这个展览如果顺利的话,会在两年后在另一个城市与观众见面了。
首先,在展览方案通过之后,我们需要根据展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结合现有的条件,决定是通过买进或者自制来满足需求。如果展品的数量较多且类型复杂,那就需要多费些工夫了;相反,少量易得的展品则比较容易解决。
以这个案例来说明问题,这个展览计划布置120件/套展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筛选,最后确定了86件套展品。其中32件套为外借展品,剩余54件套需要我们自行制作或加工。 根据展览的需要,这54件套展品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一)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二)实体物品标本; (三) 可移动模型; (四) 场景复原; (五) 其他特种工艺。
对于第一类文字图片资料展示的展品,一般是直接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打印并装入展柜中就可以完成。由于需要展示的资料大都数量较大,所以往往需要几台电脑同时作业才能完成任务。
第二类实体物品的标本,则需要花上一番功夫。如果是金属或陶瓷等质地较好的物品,可以通过清洗、打磨、上色等方法来使其表面重现光泽,再根据需要做成标本展示。但是,一旦遇到竹木制的文物,上述方法便不奏效了。我们一般会采用防腐防潮处理,将需要展示的残破文物清理干净后,用真空包装机抽成真空状态,然后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根据尺寸大小制成标本。 第三类可移动模型的制作要复杂一些。以古生物化石展出的化石雕塑为例,首先要根据体积估算出需要的石膏模数量,然后分别雕制出造型各异的石膏模,再用灌浆的方法把石膏模填满。待石膏模干固以后,敲碎石膏模,取出里面的化石雕塑模型。之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模型放大,最终制作出展示的成品。
第四类场景复原就需要借助三维成像的技术手段,将历史原貌依据一定的比例加以还原,让参观者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场景。
第五类其他特种工艺的展品制作就更为个性化了,要根据每件文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例如一件文物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构件已经脱落,我们就可以通过临摹的方法将其补全,然后再进行必要的着色处理以及耐久性保护,最后呈现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