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讲究墨色变化对吗?
所谓“墨分五色”是文人写意画对墨的审美情趣,而非写实主义。 “墨分五色”,实际上是指墨色在笔触中的自然浓淡变化,它是在宣纸特殊性能基础上产生的笔墨情趣。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作画工具、材料和技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进完善。 汉代以前,人们作画多使用简笔勾勒,再用朱黄等颜料进行填绘着色,称之为“丹青”;东汉时出现了淡彩山水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用墨线勾勒加平涂色,山水的画法有了“渲淡”技法,即用水墨皴擦来表现山石的明暗关系和远近虚实效果;唐、宋以后,人们发明了“泼墨”“破墨”“宿墨”等技法以适应山水画的创作需要。这些变化都是为了满足表现特定主题、意境的需要,而不是什么客观再现。
中国绘画历来重视感情表达,强调自我内心世界外化,因此不同于西方写实主义的素描造型,我们更看重的是构图笔法、笔墨气韵,对于形象的真实感是否准确并不苛求。 “以形写神”“神似胜于形似”是中国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用墨上不求精确模拟对象的颜色形态,而是尽情挥洒,让墨色自然地丰富、多变并且协调统一于整个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