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首重什么之美?

融媛平融媛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的回答可能不太符合题主的问题,但是我相信这应该是中国书法首重的美——气韵生动。 一、什么是“气”和“韵” 清人孙过庭《书谱》中有言: “若意虚而劲,气逸而神,未尝有所滞,是以临池学书,当善观碑帖。” 他认为学习书法就要观察字体中的“气”与“韵”,这是书法中最重要的元素。 而“气”与“韵”其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到: “书,气韵本乎笔迹……有笔迹,然后有声势;有声势,然后有气象。” 他也是将“气”与“韵”作对比解释的。 可见这两个概念是互相依存的。 我们今天所讲的“气”,已经超越了最初的含义(如《庄子·知北游》中所指的“道”),而是专指一种精神状态——“意气”,或称为“书卷之气”。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 “每书,先求其气。” 王羲之认为练习书法首先要追求“气”。 但是他的这个“气”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东西。 在另一篇《书法述》中,他又提到: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精神。” “转”就是“气”的表现形式之一。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集·论语五》中讲过一个故事,说孔子看到一个驼背者,“昂首而行”,于是赞叹他“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好德如好色”,也就是说孔子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好德如好色”。 同样,我们如果领悟了“像欣赏美女一样欣赏书法的美”,就接近“气”的状态了。 二、怎样“气”(创造“气”) 和所有艺术一样,书法创作也是由技术到位开始(比如笔画要写得稳),而后才能谈得上表现力(气韵)。 但是技术是为了最终的表现服务的,过分注重技法反而会束缚气的生成。我们必须在技法的基础上努力突破,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1.字外之功 历代书家都非常重视字外之功,也就是除了写字以外的事情对于书法的影响。 首先在于学识。明代陈继儒在《书述》中说道: “能读书,故下笔皆不乏语。” 只有多读好书,你的书法才能“不缺语”——即表达流利,不凝滞。

其次还包含艺术欣赏能力、文学素养、道德修养等等方面,因为它们都会影响一个字之外的风采。 陈继儒在同一书中说到: “胸次磊落,自无窄狭偏邪之病。笔端俊爽,何难左旋右旋。” 只有胸怀坦荡,你的书法才会潇洒自如。

2.笔下之力 有了“气”,我们的作品才能在视觉上表现出充沛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源于我们平时有力量的书写。

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在《书法题跋·题李邕云麾将军碑》中说到: “字须要有筋骨、肌肉……” 他所说的“筋骨”“肌肉”其实就是指笔法,只有笔法精熟,你的字才会有坚实的结构基础和运笔功底。

三、怎样再现“韵”(展现“韵”) 一个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要有“气”,还要有“韵”。 宋人黄庭坚在《王右军》中谈到: “右军书,八面都尽,处处使人想看。” 他这里的“看”字非常传神,即表达出“读”的意思,又暗含“赏”的意思。因此他的“处处看人”其实也是指出入“韵”——即有神采,引人赏读。 明人刘咸炘在《书筏》中提到: “结字须有余隙,行次须留空缝。” 所谓“留空白”就是给予作品“透气”的地方,让文字和排列得体的间隙形成呼吸顺畅的效果,从而产生一种动态美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