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什么种最好?
对于“好”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明确一点,题主所说的“种”指的是什么,是原生矿床的风化壳、风化作用后形成的土层还是原生矿物晶体在空间中的排列方式以及其构成的晶形呢? 众所周知,玉石原石的“种”是指构成玉件的矿物成分,而组成翡翠的矿物有成千上万,故此有“神仙难断寸玉”的说法(判断一块玉石的价值高低很难);既然如此,那有没有可能有一种“种”能包括所有高价值的翡翠原石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真有这样的“种”,那也必定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种”。
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以“种”来称呼那些价值较高、知名度较大或是最早被国人认识并引入中国的翡翠,这些特点往往能代表一个时期的雕琢水平与审美情趣,而“种”的变化过程也往往反映了这些特征的转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种”已经近似于“种质”的概念了,它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同时也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与人们的生活习惯。 从古至今,有着众多叫法的“种”当中有很多都已经不再流行或者很少见到了,而在所有的“种”当中,有一种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且经久不衰,那就是老坑玻璃种。
“种”的概念自古就有,东汉时期王充所著《论衡》中有“玉之所贵者,或以晶莹润泽,或以五色鲜艳……而大者难得……”的解释,其中“莹润”就是指玉石的透明度,说明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透光性好的玉石质地一般也都较好;而“五彩”则指色彩丰富,与现在所说“色阳”的意思比较接近。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种”的理解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到清代中期,刘统勋撰写的《古玉辨》中已经有了“新坑”和“老坑”的划分,并且把颜色作为判断“种”的主要依据之一——这种分法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这里的“新老”不是指时代的新旧,而是指开采时间的早晚,也就是说经过长时间的开采,先开采的矿区出来的玉石就叫“老”,后来的就称“新”,其实“老坑”的“老”并不是表示这一批玉石的年代距今久远,而是指它是由老矿区开采出的玉石。
虽然如今我们常说老坑种,但是按照清人刘统勋的解读,老坑不一定都是种好的,也可能是色好或是水好(透明度高),而新坑却未必就是种色皆差。 这里需要提到的一个概念是“地子”,所谓地子其实就是玉件的基础部分,也就是所有雕琢的部分不包括的部分,在商业上通常被认为是玉件的“量”,因为它是计算成本的基线。
由于地子上所雕刻的图案大多是纹饰,因此它的选择能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趣味,而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的选择。比如唐代崇尚丰满饱满,故而多选质地稍差的“新坑料”,以彰显华贵之气;明代中后期开始崇尚“文雅”之风,故而多用质地较好的老坑料雕琢的纹饰较为淡雅清新,如青花花鸟。 而现代的审美更加多元,无论是富贵的丰满还是清秀的淡雅都有着大量的拥趸,所以“种”的选择也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