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开窗肉质怎么看?

陈玉娴陈玉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讲“怎么看”之前,有必要先说说“是什么”以及“怎么回事”。 很多人对于开窗的认识,来自于各种广告文案中关于“明窗”或者“暗窗”的概念。 “明窗”很好理解,就是能看见内部肉质的窗,如图1所示;而“暗窗”指的就是无法看到内部的窗户,如图2。 这样的表述其实存在一定问题,因为“能否看到内部肉质”并不是由外在决定的,而是由存在方式的本身决定——无论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开窗,只要是天然的,就一定存在“是否能看见内部肉质”的问题。 所以这种以是否能看到“内层肉质”为依据对开窗进行的划分实际上并不准确。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论是天然形成的原生矿石,还是经过切割、打磨制成的成品雕件,都叫做翡翠。

所谓的“明窗”和“暗窗”,其实指的是内在的结构特征,即翡翠的晶体排列方式。当晶体是鳞片状排列时,透光性强,可以看到清晰的结构,称为“明窗”;而当晶体是纤维或柱粒状排列时,透光性差,看不到内部的纹路,成为“暗窗”(图3)。 那么,为什么会有“明窗”与“暗窗”之分呢? 这源于翡翠在形成过程中晶体排列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交织状的排列(也叫“交代结构”),另一种是填充状的排列(也叫“粒状结构")。 当翡翠晶体是以交织状排列的时候,光线能够穿透进来,所以有“明窗”;而当翡翠晶体是以填充状排列的时候,光线被阻挡,也就有了“暗窗”。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实际上“界于明窗与暗窗之间”存在着一种过渡状态,比如半透明状、蜡脂光泽等,都是由于晶体填料不均匀造成的。

回到正题,了解了什么是“明窗”和“暗窗”之后,接下来我们讨论如何来看“开窗口”。 对于自然形成的原矿翡翠来说,观察其内部的明暗窗口是非常容易的,只要用肉眼就能判断。但对于人工切割琢磨而成的制品来说,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无论何种加工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将原石中的翠质尽可能多地提取出来并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凡是经过人工开采加工的翡翠,它的“明窗”面积应该比它天然形成的“明窗”面积要大。(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这里是指一般情况) 其次,我们要区分开“窗”和“孔”的区别。所谓“孔”,指的是翡翠在原石状态下就存在的洞眼,例如原石风化后形成的“砂眼”以及原生矿物脱落后形成的“溶孔”等。这些孔眼的形状、数量在翡翠的原石阶段就已确定,并不会因为加工而成型的翡翠再改变。所以,观察翡翠的“孔”和观察原石是一样的。

但是对于“窗”则不一样。由于翡翠是一种结晶体,具有可塑性,所以经人工切割研磨而成的玉器,其内外表面的形态是可变的。换言之,虽然切磨好的成品没有“明窗”,但是可以通过打磨来改善。 不过,由于受原材料的限制(如原料本身的质量、颜色分布等情况)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多数商家是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刻意给“暗窗”贴膜(镀膜处理会提升价值)的。所以,只要仔细观察,“暗窗”还是可以发现的。 除了观察有无“明窗”和“暗窗”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检查是否有“裂隙”“石花”“脏点”等不良现象。 有裂隙的主要是雕刻件,因为玉质紧密的原料本来就比较少,有裂纹的概率也较高;石花的观察方法和识别方法与“裂隙”相同;至于“脏点”主要看外观就可以分辨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