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怎么切好?
在切之前,我们要先判断这块原石能出多少货,也就是先估一下量。 评估方法是打灯看(强光手电筒)或打孔看(用冲床冲一个小圆孔,用小刀慢慢刮平,然后用强光手电筒从孔中照射观看)。如果料子种水较好、肉较细的话,一般都能看到明显的水头,也就是说有较多的透明度。通过观察,大致可以算出原料能够切割出来的翡翠件数。
比如一块原料,通过打灯能看到比较明显的透明度,且水头长度大于1cm,即可视为“有水量”,即有价值加工程度。反之则价值较低或者没有价值(毕竟切坏了是不能赔的嘛~)。但是,切记,不是水好的部分就有价值!因为有可能水好的部分是废料,比如皮壳厚并且覆盖大部分表面的黄翡,虽然看起来水头不错,但实际经过加工后并不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反而是一种累赘。因此说,看水头的长短并不是单纯看能不能切出成品,更重要的是看是否能切出一个好的效果来。
切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减少损耗,其次是保证原材料的安全;最后才会考虑怎样切才能使价值最大化。对于新手切料来说,稳妥起见,建议按下面方法进行操作——先切掉所有杂色、瑕疵部分,再根据剩余材料的大小形状、水头的好坏来决定如何取舍。
①如果剩余材料较大而且形状相对规则,可以尽量保留,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加工成尺寸相同的多件成品,最大程度上保持原材料的价值。②如果剩余材料较小而且不规整,可以考虑整体抛光,以便取长补短,最大程度地利用材料。③如果剩余材料较小而且形状较为规整,可以采用雕刻的手法,如刻花纹或者挖洞等,进一步取出零件,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④无论余料大小如何,都要注意不能将其随意丢弃,因为有可能其中会包含着其他品种的翡翠,如蓝花、墨翠等,这些品种的价格同样不可小觑哦!
在下刀位置的选择上,主要依据有:在原石上皮壳最绿(或色最美)的地方下刀;在水头最好及有“黄杨纹”、“芋丝纹”、“紫云绵”晶莹剔透的“癣皮”等地方下刀;在有绵绺、裂纹及外皮脏杂处下刀;从最薄的地方下刀。
如果料子皮壳翠性显露,皮壳颜色和种质同翡翠主体部分的颜色和种质一致,那么翡翠皮壳上哪部分的颜色和种质最好,在哪个部位切口最好;如果料子皮壳较闷,要选择皮壳上颜色和种质最佳处下切口;如果料子皮壳粗糙,起砂、起黑点,要选择皮壳上颜色和种质相对较好的部分下手,或选择肉眼下看不到颜色部分下手。
1)对“黑乌沙”料质的翡翠原石,应选择颜色最好的地方下刀,如果颜色分布均匀,应选择从原石的最薄处切。因为“黑乌沙”料质的翡翠原石外皮颜色较暗,内里的颜色往往要比皮壳上的颜色要好,从最薄的地方切,切完后,可以扩大翡翠原料的可利用部分。
2)对“干青”料质的翡翠原石,因干青料的皮壳颜色一般都不错,因此要从皮壳颜色和种质最佳处切口,以保证下料后的原料有较好的颜色和种质。
3)对“红雾沙”料质的翡翠原石,从皮壳上往往看不到什么颜色,只有薄皮上有时有红雾,因此要选择从“紫皮壳”最美的地方下刀,因为这种料切开后,内里的颜色和紫皮壳的颜色是一致的。
4)对“油青沙”料质的翡翠原石,因外皮颜色很深,而内里的颜色往往都比外皮要淡,因此要在颜色和水头都相对较好的皮壳上切口。
5)对“水白沙”料质的翡翠原石,要选择颜色有变化的地方下刀,如果颜色较均匀,就选择最薄处切口,因为水白沙翡翠原石外皮的绿色内里一般都比外面要好,从最薄处,可以扩大利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