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裂容易碎吗?
买翡翠最怕买到有裂的,有裂的会贬值,甚至会变成废料!那么怎么判断呢?
1、天然裂,也就是常说的“绺”或“裂纹” 这种是天然形成的,一般来说比较浅显,用指甲能扣到,也可以看到裂痕两端延伸进内部。
2、次生裂,也叫“石纹”(或叫“旧伤”) 这些是原来翡翠原有的纹理在后期受到外力作用,发生位移或者拓展,一般位于表面。但是,如果发生破损,里面的物质也会流失风化。
3、人工裂,就是人为的。比如加工过程中,由于热量聚集导致玻璃种爆裂,或是雕刻时刀工不均匀使内部结构受损。 这种情况下,裂纹两边往往没有明显的棱边痕迹,且通常只出现在表面。
4、瑕疵: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的裂以外,还有矿物颗粒间结合不紧密而形成的瑕疵,称为“石花”;以及矿物结晶体端粒残留造成的瑕疵,叫"棉”。它们都不是缺陷,而是翡翠的天然组成部分,对价值影响不大。 所以大家不用听到裂就变色,根据我们的经验,90%以上的翡翠都有裂,只是明显不明显的问题而已。如果一件翡翠没有一点瑕疵那绝对便宜不了,所以买翡翠一定要有一颗大心脏哦~
俗话说的好,十宝九裂。这句话用在翡翠上一点也没错。大多数的翡翠或多或少都会有裂纹出现,即使内裂不太明显,但是也存在。因此,裂纹是翡翠中比较常见的缺陷,但是翡翠有裂就容易碎吗?
影响翡翠寿命的主要内因是裂纹,裂纹的多少、大小、开裂方向、裂纹性质等对翡翠的影响也都不尽相同,其中尤以暗裂为害最大。
一些微裂纹,在购买时是看不见的。随着岁月的迁移,某些外在条件的变化,如急热急冷、外力击撞等,可能会突然沿裂纹发生损坏。但也有些“暗裂”经过岁月的磨砺,不但安然无恙,而其颜色也越变越好了。因此,行内有“外裂损于外,内裂毁全身;大裂不值钱,小裂无所谓”的说法。
内裂的多少和性质还与产地有关,老坑玻璃种、冰种等高档品种中内裂极少,玻璃种甚至全无裂纹,所以特别显得通透,晶莹闪亮。而乌龙坑、柳木坑及某些缅甸新场口开出来的料子裂纹颇多,即使赌石料,在水黄沙地、龙陵玉地里出的料,裂纹也较少。
有些裂纹,或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或断或连,或分散或集中,经过岁月的洗礼,吸收了浸透液和可溶性物质,在色彩渲染、浸润、晕散后,呈放射状、网纹状。这些裂纹已不为害,若再受色素浸染,便成为“癣”。
行家们常说:“不怕有癣,就怕没癣”,“无癣不老,无癣不翡翠”,“癣为玉之宝,有癣身价高”。“癣”增加了翡翠的观赏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