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十八罗汉的区别?

卞羽明卞羽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十八罗汉”是一个形象概念,并不是指具体的人物。在佛教历史上,既没有“十八罗汉”这个说法,也没有所谓的“十六罗汉”、“二十罗汉”等分类。 在寺庙里,人们常常看到雕塑和绘画中的“十八罗汉”形象。那么,这些罗汉究竟是哪十八个呢?其实,这都是后人根据佛经中的描述所杜撰出来的。 《法苑珠林》卷十三云:“若人求福,见佛形像或塑画形像者,应当右绕三匝,礼佛足下,称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能令诸业消除,所求如意。”

最早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与“十八罗汉”联系在一起的,是宋代赞宁所著的《宋高僧传》: “释慧崇,钱塘人也……年二十四,属宋太祖皇帝太平兴国三年甲午,因游五台,遇异僧于河岸上,崇问‘此去五台还有多远’曰,‘三十里矣’曰,‘途中尚有阻险么’曰,‘一驿隔一驿,驿有官亭,亭有茶灶’。于是慧崇识其非凡,遂请至杭,置名刹供养之。” 后来清人编撰的《佛学大辞典》中,收录了清代顺治帝创作的《赞释迦牟尼偈》,内中有曰: “金身千幅,总摄难思佛土;宝相一圆,普熏无量众生。

我以微尘而颂扬,贤劫千万俱知;我以净光照寰宇,群生各各瞻敬。 忆昔多生,常侍左右;悲今劫浊,独应凡愚。

十八罗汉,手执法宝;千百亿化身,度脱无边。 三界升沉,唯斯广济;群萌登彼岸,我结跏趺坐。” 上述内容都可以证明,所谓“十八罗汉”的说法纯属后人编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

据学者考证,这是因为人们在翻译经典时出了差错。原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陀罗尼经》中只有十四位圣者列名为摩诃迦叶尊者、阿难陀尊者的弟子,而其他人都被称为“比丘”“比丘尼”等。到了唐代,有人误将“比丘”译作“和尚”,并将“迦叶尊者为和尚,阿难为法师”的错误译语写入《大唐西域记》中。之后,此类谬误便一再出现,并延续至今。

和济和济优质答主

翡翠十八罗汉与其它工艺流派不同的是,它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不仅保持了翡翠原料最自然、最真实、最原始、最古朴的形态,而且通过独特的圆雕技法赋予了翡翠灵动的生命力和神奇的艺术魅力。其表现手法是利用“空”与“堵”、“聚”与“散”的技巧,通过巧妙的处理,以“形神”并举的艺术手法将十八罗汉雕琢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入禅入景。每一道刀工、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精湛卓越的雕刻技艺和“大隐隐于世”的禅境禅意。

而传统的平铺、浮雕技法,由于受到翡翠原料厚度的局限,往往给人一种“隔山买老牛”或“隔靴抓痒”的感觉,很难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并且由于在创作上受到翡翠原料的限制,而无法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和灵魂,从而造成其表现力和艺术思维的严重缺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