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翡翠着迷正常吗?
很正常啊,我就很迷翠。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是学地质的,我们一个寝室6个人,有一个是学宝石专业的,所以对宝石的鉴赏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我们都不戴首饰……) 有一次学校组织野外实训,我们在云南大理那边,晚上睡觉有个室友说梦话都在念叨“翠、翠、翠……” 然后另一个室友打鼾打的震天响,我气的直接踹醒他! “老子在跟你讲翠呢!” “哦.....”
其实我对玉是很偏见的,觉得不值一提…直到我遇到我男朋友(现在已分手),他在缅甸佤邦做玉石生意(不是矿玉那种),我从他那里了解到翡翠的价值不仅仅是美丽,更有意义的在于它来自自然又经过人工雕琢可以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种价值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没有定论的。 后来因为一些感情问题,我和他吵架打闹中总是不小心伤到他,他就让我赔他的钱“买"我对不起他的地方。一开始只是几万块,到后来几十万、几百万……我都觉的我好像欠他很多一样。
但是人总归是要过下去的呀。后来我认识了我的现任,他对我很好,不让我沾染世俗的灰尘,把我保护的很好,以至于有时候我觉的自己被娇惯了,挺任性的…… 好了说起这个前任,其实我俩认识时间不长,当时因为我刚和我前对象闹掰,所以他出现的时候阳光开朗的样子就吸引到了我(●´ー`・●)~” 所以我总觉得自己亏欠他太多,他想让我陪他去缅甸看看他生意怎么样,但是我由于假期短所以没办法去,于是我让他帮我挑一块2000万的翡翠,当作是我“赔给他”的。他也真的帮我去了,但是回来却跟我说那块料子被其他人买了,给我挑了一堆小料子,他说他“骗”了我。
可是我真的蛮喜欢那些小料的,感觉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等我回去以后就把他们交给那位朋友,请他帮我加工,我要让那些石头变成我“赔给”他的东西。 哈哈好纠结,但是我确实对他愧疚感爆棚。
人的情感源于需求,因为有需求,所以有渴望,渴望源自于得不到,而得不到则是受制于限制因素。人在满足欲求之后愉悦,反之则苦闷,这是人类的二律背反情感规律。人的情感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价值取向。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玉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将玉文化中所蕴含的品德、节操、情操、风格等精神品质与人格特征,融于自身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和文化修养当中,这种源于内心的对玉文化的热爱,我们称之为玉德情结。玉德情结是形成“爱玉之人无国界,宝玉不分东西方”玉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心理基础。
“以玉比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易。《周易·系辞传下》:“天道为文,地道为理,人文为之配,故君子之道,或从天,或从地,或从人,使各当所象,有似天地之文。夫君子行此三者,则仁且智矣。仁智之道,始于比类,取象于玉,以比德焉。近取诸身,是曰配义;远取诸物,是曰成器。其道不同,皆曰文德。”“文”与“德”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范畴。儒家以礼乐文化为代表,这种文化是一种以“德”为核心,以“文”为外在表现,用以节制、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文化。
汉代,由于儒家经学成为官方学术并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玉比德”的现象也空前发达,出现了两部以“玉德”为主题的专论:即焦赣《易林》中的《玉德》与戴德《大戴礼记》中的《 Fasteners1玉德》。《大戴礼记》是儒家典籍之一,成书于西汉中期,由西汉礼学家戴德所编。《玉德》是该书中的一篇专论。《玉德》言玉有九德,九德又各分为两小德,共计18条。这一篇专论是现存资料中言玉德最多的大篇幅论述,篇幅是《礼记》、《周礼》中玉德相关内容的几倍之多。所论玉德,不仅有仁、知、义、礼、忠、信等传统的人伦道德,而且有强毅果敢、尊卑有序等与当时社会相吻合的观念,这些观念既是统治阶级所积极倡导的、也是老百姓所认同和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