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镯子发蓝是什么?
我们平常所说的“水”,其实是“水头”;行内认为颜色越澄澈,透明度越高,则水头越长。 因此可以看到A货(未经过后期人工加色的)的翡翠手镯在强光手电筒下会产生荧光反应,而B货(经后期硫酸腐蚀清洗注胶的)或C货(经染色处理的)的手镯一般是没有这样的效果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现在技术越来越成熟,也有部分质量较好的B货或者C货也会产生此类效果。所以单凭这一点来判别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大多数的翠友都喜欢水头足的翡翠,但是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因为不同品种的翡翠对“水”的要求是不同的。如豆种、糯种翡翠手镯一般要求水头足,但冰种、玻璃种翡翠手镯的水头就不需要太足,反而应该尽量保持其内部原有的透明度。原因在于大多数的豆种和糯种翡翠本身质地较差,内部结构不致密,需要足够的水头来填充空隙,这样才不会使得整体显得“干巴巴”。反之冰种与玻璃种的翡翠由于自身结构紧密,内含物不多,过分增加其“水头”反而会损失其本身的品质和特色了。所以判断翡翠的水头到底是好还是坏,还要结合其本身来考量。
镯子的颜色的确会因为光线不同而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一般是在冰种以上透光性较强的镯子上发生,而且颜色变化也只是色调的变化,而翠色变为蓝色应该是矿物元素吸收发生了改变,这不太可能出现。
还有一种说法是翡翠镯子在一些金属元素比较多的水中浸泡后会出现发蓝的情况,不过实际上就算你把手镯放在硫酸里也不会变成蓝色,除非你把手镯的结构破坏,而变成一滩水。
翡翠手镯
翡翠发蓝可能由下列原因导致的:
翡翠的次生色为浅褐色、黄色及深灰色等。如果原生色与次生色互不相混但相互映衬,那么原生色是翠绿色,这时的翡翠呈"洒金黄",显得很美丽。如果次生色影响了原生色,例如深灰色与浅绿色混在一起,手镯就可能在呈绿的基础上显得蓝。这样绿色不纯正的手镯,一般在冰种以下的品种中出现。
由于冰种以上的透光性较强,在一些光线条件下会把镶嵌的金属托架颜色映衬出来,这种手镯若从侧面观察会有些绿有些蓝,这是因为透过镯子的光线被金属映衬出蓝色。这样的手镯价值会大受影响,其实只要将金属架换成纯金的,再从镯子内部嵌个红宝石就有可能成为一件非常漂亮的手镯了。
有一种翡翠的红色、绿色呈条带状、层状或团块状相间,一般透光性不太好,这种叫"福绿翡翠",但市场上一般管它叫"黑青"。这种手镯多用来做宽片手镯、花件或戒面,如果偶尔做成传统的圆条手镯,它的红、绿在外部光线作用下都变成了蓝色,从侧面观察呈暗蓝,只有从内侧看,才会看到红、绿两色。
有一种"硬绿"翡翠,俗称"老工",从外面看颜色不错,但透明度不高,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颗粒较粗、较杂乱,这种手镯在侧面看也带蓝。
有一种玻璃种的无色翡翠,因杂质原因,呈浅蓝色,叫"紫罗兰"色,俗称"春".从侧面观察这种手镯呈蓝紫色。
还有一种玻璃种或冰种的浅蓝色手镯,色很纯很正,这种手镯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