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抛光厚的区别?
在玉石圈子里摸爬滚打这些年,见过太多的玉石商人及玉友,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这块料子能抛多少光? 其实这个问题挺无解的,因为影响其抛光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比如说,有人觉得只有抛光到极致,像玻璃一样通透才算好,其实不然,有些种水好的翡翠,本身就具备很高的透光性,不需要磨得很光滑就很通透了,如图中这种淡蓝色的老坑冰种翡翠平安扣。
再比如,有人觉得一定要刮得非常亮才好看,实际上如果底子干净,略有雾感而柔和、微透的糯冰种翡翠挂件反而更有韵味,如图。 对于“抛光度”好坏的判断不能仅凭感觉,而是应该看其是否与自己购买的风格相一致。毕竟每个人的审美偏好各有不同。 如果觉得抛光过度,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雕刻程度更深一些的,这样也能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不过,虽然影响抛光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只有一个——加工者本身的修为。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玉雕师的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他们对于作品风格的把控以及用料的理解都会达到很高的层次。
在抛光的时候就会非常懂得取舍,不会盲目追求“极致抛光”而忽略掉作品本身的价值与特色。就像这个豆蔻年华的玉雕作品,虽然质地细腻、水头十足,但如果进行了高强度抛光的话,也许能达到非常明亮的通透感,但这种晶莹剔透的感觉真的就有如此必要吗?
其实,只要细看就能发现,这件作品的豆蔻颜色青葱可人大方端庄,而抛光度则婉约可人若隐若现。这种恰到好处的表现不正是我们所说的“最美不过初见”吗?
岑久优质答主一般有“抛光粉”、“底油”、“顶油”、“炉烧”等,其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如下。
抛光厚如玉。这种翡翠是经过高密度抛光,其结果使表面形成一层很滑的“腊糊”,俗称“蜡壳”。这种“蜡壳”与天然翡翠本质的玻璃光泽有质的区别,“蜡壳”看起来很像玉,用手摸起来也很滑,这是人为抛光厚了形成的。由于“蜡壳”有一层很亮的表面,因此内部的脏、裂被掩盖了,所以显得比较艳丽干净,如果将该翡翠接触的桌面等物擦拭掉该翡翠的“蜡壳”,翡翠表面会出现“花脸”现象,玻璃光泽显出来了,内部的脏、裂也裸露出来了,此翡翠的真面目也就显露了。采用上述处理方法多次反复后,就可判断是“蜡壳”掩盖的假漂亮。
底油不浸人,次品变绿。底油是一种人工调配色料,其功能是使原本色差的翡翠经过浸泡后,将色差掩盖变成绿色,以次充好。由于底油密度很大,因此浸入翡翠的裂隙和颗粒间不深入,只浸“翡翠外皮”,即浅层。其鉴别方法有:一是表面看起来很模糊,绿色不均匀;二是浸油翡翠的背面也是绿的,而且模糊不清;三是有隔断,有界限在浸与没浸油部分明显可见;四是用舌尖舔,感觉很凉且有油渍味。上述方法反复实施,就会判断是浸了底油。
顶油浸深入,看裂见分清。“顶油”是相对于底油而言的,两者原理相同。“顶油”油质比底油差,一般用普通机油或桐油代替,为使“顶油”浸入翡翠裂隙深处,采用加温高压灌注,故浸泡较深处叫“顶油”。顶油后的翡翠表面看来很“俏”,色美且透亮。顶油裂隙中的油是“死油”,无色,因此裂隙的两旁会出现红色,而其他部分则是绿色。顶油翡翠价格较便宜,其鉴定是看裂隙两边是否红,有红色,基本可判断是顶油。但顶油翡翠经岁月老化,“顶油”会随时间挥发。顶油翡翠其价值也不大。
炉烧翡翠假,色黑不透明。炉烧翡翠是一种伪劣品,是用石料冒充翡翠制作而成,是一种非法的造假行为,其危害很大。炉烧翡翠制作是选用的石料为黑色砂岩类石材,颜色很深且不透亮。为改变其颜色和透明度,将其浸泡在兑有苏打(碳酸钠)的水中高温煮烧,煮烧后黑色石材会从中心沿着裂隙染上黄色,再经打磨,看上去很像黄翡翠,其实质不是翡翠,而是一种劣质的假冒品。该石材的硬度比翡翠差,因此在黄绿色的裂隙周围有浅黄色的晕圈,将该石料浸入水中,可看到很黄很浊的水色,这是炉烧翡翠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