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起胶的原因?

仇墨涵仇墨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起胶”,是天然翡翠的特征之一,它和“起莹”一样,都是由于翡翠内部结构致密,粒度均匀细巧,而形成的独特视觉感官。 之前有介绍过关于“起莹”的知识,今天来了解一下“起胶”。 “起胶”与“起莹”不同之处在于,“起莹”是在光线照射下,翡翠表面会呈现半透明到透明状的环形彩色圈,类似于玻璃的光泽; 而“起胶”是指翡翠表面有像玻璃一样的亮光,而且在移动视线时,这种亮光会随之跳动,就像胶水一样。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视觉观感,也是因为翡翠的结构致密、颗粒细小所致。如果将一块天然翡翠切割成两块,或者更多,虽然切面处的结晶体可能会暴露,但却无法改变其内部的纤维交织结构,所以依然能保留一定的透光性;而如果将一块天然翡翠雕刻成一个镂空件,虽然能看到里面的纹理,但由于内部纤维组织被切断了,就不能再保留足够的透光性,所以在视觉上就没有“起胶”的效果。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翡翠(如手镯)打磨抛光后的表面会有起胶的感觉,有些则没有(如珠子),原因正是于表面的光滑程度不一样所导致的——如果能达到完全的平滑,自然就能起到“起胶”的作用了。 如果从微观角度观察,可以看到在“起胶”的翡翠表面上存在一条条平行排列的突起,这些突起就是由一条条连续的纤维组成的,而且每一根纤维的一端都指向晶体中心。

“起胶”的本质其实就是光线在被翡翠折射或反射时,产生的干涉现象。因为同一块翡翠,不可能所有部位的纹理都是一致的,所以每次入射的光线,其光谱频率也不尽相同,于是在相互干扰叠加后,就使得部分纤维具有了不同的颜色,而在这些纤维中间,有些会因染色体的间隙而存在光线透不过的区域,从而形成所谓的“起胶”效果。当然,如果这些区域是黑色的,就会形成所谓“起毛”的效果。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起胶”——在肉眼观察的情况下,因为视野是被一定宽度内的平行线条填充的,所以从一侧进光而被其阻挡的部分,会在另一侧形成像皮影戏一般的视觉效果。而这种效果,是因为光线被折射/反射而产生的干涉现象所致。

毋璟娜毋璟娜优质答主

1、“行话”里的“起胶”,就是指“起荧”和“起黄”并举,就是同时具有高冰种翡翠的刚中带柔的清丽感觉,又具备油青种翡翠的温润之气,而“水头”的标准也必须在“老坑玻璃地”之上。这样的翡翠非常难得一见。

因为“冰种”带黄而“白”的透明度就很难再“高”过“高冰”,而标准的“油青”透明度又一般达不到高冰种的级别,“冰种”和“油青种”都不是“玻璃种”透明度,也就难见“起荧”或“起青”,所以,真正具备“起胶”特征的翡翠实在少之又少、凤毛菱角,一旦发现就是价值不菲的大货

2、其实“起胶”的翡翠就是透明度超过“高冰种”和“油青种”,达到“老坑玻璃地”透明度的具有油性和“起青”特征的翡翠,也就是标准的“明黄水”好货,并不神秘、更不需要深究科学上的原因。其价格标准应定位在“玻璃种”和“冰种”之间

3、翡翠的“起胶”除了“色”(暗黄色)、“水”(老坑玻璃地透明度)、“底”(冰种以上的底子)以外,主要是油性突出的表现、油青种透明度的体现,冰种以上翡翠都可能“起青”(透明度接近于冰种的中高绿才具有真正的“起青”,浅绿透明度接近于高冰才具有“起青”的特点,而玻璃种绿基本不“起青”)。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