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翡翠形成原理?

雍书达雍书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简单来说就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外力作用主要包括地质运动、大气对流和水流冲击等),硬玉岩发生了裂隙,在裂隙中填充进含氧化铁的物质,从而在硬玉基质上形成了铁锈红色的色调,即所谓的“紫色”。不过这种颜色是次生的,是在后期形成的,因此也称为“染色”或“后天色素”。 当然这些只是紫罗兰形成的最基本的原理,要真正理解其形成的原理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才能明白。

目前对于紫罗兰的成因主要有两种说法: “外生作用说”认为,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土壤中的铁离子逐渐被氧化而释放出来并迁移聚集于矿物晶面上,先形成氧化铁胶体溶液,随后在溶液的浸润下,矿物表面逐步被氧化铁所遮盖而呈现出一层红色的皮壳,这种红褐色的外皮称为铁染膜或者色根。当矿物暴露在大气中时,铁染膜会逐步风化,铁元素被溶解而重新回到溶液当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再活化”过程。 当有硬玉岩形成的时候,软流体的侵入使得一部分的氧化铁元素进入到硬玉岩的裂隙当中,并在其中沉淀,最终与铁染膜一样在矿物质的表面形成了一层红色的外皮,这层红色的外皮就是我们常说的“色根”。 “内生作用说”则认为,紫色的色彩来源于矿物晶体本身含有的锰和铁等微量元素。在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之中,外围的电荷并不稳定,容易失去电子,当有外界物质进入晶体的时候就容易夺去多余的电子,从而发生化学变化,释放出锰离子或铁离子。由于锰或铁离子带有的颜色较多,有白色、黄色、橙色等,但最深的就是紫色。 这两中观点都认为,最先形成的为无色或乳白的硬玉岩,随后在一定的地质条件的作用下(如高温、高压),硬玉岩中含有颜色的带电粒子得到释放,进而产生了紫色的色泽。

总之,关于紫罗兰的形成至今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昌孜洋昌孜洋优质答主

紫罗兰翡翠一般是指紫色翡翠,根据成因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原生色是由紫罗兰色的硬玉矿物组成;而次生色则是由于紫色的次生矿物(主要为霓辉石)充填在翡翠的裂隙、粒间及其它被破坏的作用腔体中,使得翡翠呈现紫色。翡翠界常用“紫气东来”、“紫罗兰”、“春片”等来称呼色泽美丽鲜艳的紫色翡翠。

原生色紫罗兰翡翠主要形成于高级变质阶段的绿辉石角闪石次带以及在其附近的斜长角闪石带中,其紫色主要是由于硬玉化学成分中的镁原子和铁原子取代而形成的紫罗兰色硬玉矿物。紫罗兰色硬玉的形成,是在绿辉石角闪石次带或斜长角闪石带的流体和熔体参与下,通过扩散和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由于紫罗兰色硬玉的形成时间相对其它变种较晚,因此在紫罗兰色翡翠的形成过程中可保留早期的其它变种及基性斜长岩残留体。紫罗兰色硬玉形成的流体和熔体具有较高的Na2O和较低的K2O含量,因此紫罗兰色翡翠的钠长石含量较高,透辉石次生硅化的残留体较常见。

次生紫罗兰翡翠的形成过程相对比较复杂。首先,紫罗兰色翡翠(无论原生色还是次生色)产出的区域,早期应是有Cu的交代作用。其次,在晚期的构造活动中该区域受到较强的热液蚀变,具有较高的温度并含有较多的K和Fe,当这些部位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和较大的空间时,如沿裂隙、粒间空隙或其它被破坏的部位(如透辉石次生硅化阶段破坏掉的部分),紫罗兰色的霓辉石可以得到较好的发育。因此,这类霓辉石主要以脉状和浸染状出现,使得翡翠具有美丽的紫罗兰色,同时这些部位的钠长石和绿辉石往往发育较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