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横向裂纹怎么处理?
要详细说,这个得进入专业领域了。 简单说吧,天然翡翠在开采、加工和佩戴过程中,会因为外力导致出现裂纹,这种裂纹叫做“原生裂”;而因为后期接触空气或液体而出现裂纹的,叫做“后天裂”。 我们平时买到的翡翠,或多或少都会有裂。 不过,天然形成的裂与原石的纹理是紧密相连的,后天的裂与抛光粉以及表面的污垢相关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仔细查看来区分二者。
原生物中出现的裂,由于是天然形成,且有可能随着晶体间结合力的削弱而扩展。所以在颜色上会有一条明显的过渡带,我们称之为色根(图1)。 有裂的原石尽可能不要买,因为无论多么细小的裂纹,都可能导致翡翠日后发生崩裂。 除了看,还需要摸。表面有微裂的可以用手轻敲几下,如果有微裂的,会听到声音明显不同。 最后一种方法比较暴力,但是效果出众——用水泡。如果裂纹很明显,可以把玉石放在清水里浸泡24小时,然后观察其变化。 如果还是不放心的话,可以用强光电筒照射,或者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隐裂存在。
处理翡翠的裂纹常用的方法有灌胶、注蜡或注胶加蜡。
灌胶的目的是将裂隙注满,将裂隙粘合固定,使翡翠重新变得坚固,同时由于胶的折射率与翡翠接近,注胶后裂隙更为不明显。注蜡的目的就是使翡翠的裂隙闭合,变得不那么显眼。由于胶的粘度比蜡大,更易灌注和固定,所以对比较大的裂隙通常用胶处理,对比较小的裂隙一般仅注蜡。
处理过的翡翠经过一段时间的佩戴,有时会因温度变化或撞击出现胶或蜡溢出裂隙,在裂隙两端或裂隙的分叉处出现小白点(图5);如果该裂隙仅被蜡充填,这些白点会逐渐恢复透明;如果该裂隙被胶充填,这些白点不易恢复透明,并且胶的氧化比翡翠快,因而这些白点会随着时间逐渐变为浅黄色,成为判定翡翠裂隙经过人工处理的重要特征。
翡翠上一些白色的杂质,可能是由一些方解石或白云石造成,它们一般呈星点状或不规则脉状,白色杂质的折射率低于翡翠,有油脂光泽,可见到一些解理,与周围翡翠呈浸染状接触,有浸染接触的界线。而裂隙充填蜡或胶后溢出形成的白色杂质呈点状或小片状,具有弱玻璃光泽,没有解理,与周围翡翠是突触关系,没有接触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