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翡翠怎么样?
这个景区的“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特指硬玉,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翡翠)。 广义的“翠”,包括了现在属于中缅边境地区的一些产区,这些产区的原料,过去是输往中国内地加工成饰件。但由于中国实行了边贸政策(具体可以百度“南伞模式”),使得这些原产地直出的原料,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省去了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从而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因而,原产于这些地区的细糯种以上色好底好的原料,价格有着明显的优势,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追捧,并直接刺激了终端市场的需求量。随着这些原料的不断开采和销售,其品种、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目前高品质的原石已经越来越少。这类原石又称为“新料”“新坑料”或“山料”。 目前广义的“翠”,主要是指来自缅甸掸邦北部地区(老缅区),克钦邦北部地区(新缅区)及我国云南地区的天然翡翠。
狭义的“翠”专指产自缅甸西北部克钦邦北部地区(新缅区)的高山冻彩玉石。由于该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阳光照射强烈,因此出产的玉石都呈现出深色调的冷色系,以绿、蓝绿色为主色,极少出现黄色调,故称“高山冰种”;同时因为此处开采的原石都是未经“泡水”处理的,表面光泽很强,呈“玻璃光泽”,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极似冰块,故此得名 “高山冰种”。 从宝石学特征上讲,高山冰种属于低温热液矿床,形成于1500米——2000米的地下深处,属于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形成的玉石。它的主要成分是钠铝硅酸盐和钙铁硅酸盐,不透明至半透明,韧性较好。
目前市场上的狭义“翠”,多数指的就是这种来源于缅甸北部的玉石。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颜色:色彩浓郁艳丽,均匀调和,多呈绿色、蓝色或墨绿色;
②质地:结构细润,结晶颗粒细小;
③透明度:质地细腻,通透如水,但很少能达到纯玻璃质;
④光泽:柔和,明亮而不刺眼;
⑤声音:清脆悦耳,如金属声;
⑥手感:光滑,凉意袭人。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现在市场上一般将“翠”等同于狭义的“翠”,但是历史上“翠”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它不仅包括狭义的“翠”,还包括了以下两类: 一类是产自缅甸南部曼德勒等地区,质地细腻,水头足,颜色浓艳,接近广义的“翠”,但价格相对低廉,属于“中低档产品”;另一类是产自泰国、老挝、印度等国的玉石,其颜色多变,但质地不够细腻,透明度差,多水头不足,价格较低,属于“地摊货”等级,通常被用来冒充高档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