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双旗币有几种?
1928年后,为统一钱币制式,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清末“大清铜币”、“北洋元宝”等货币,改铸“民国铜币”。该币分壹圆、伍角、贰角、一角四种面值,以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三种辅币为主,主币图案与大清铜币一致,正面中央镌交叉龙纹,上缘刻汉字“民*国*年造”字样,背面中间环英文,外圈为嘉禾纹饰。 不过这种新式铜币未及推广,即被蒋介石发动的“清共”行动所中断(参见《孙文及国民党革命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云南等地军阀割据时期,曾铸造过面值为“半开”、“二开”的铜币,但流通范围有限。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继续发行了面值为一分的银币和5元的金属币,但在流通领域内作用不大。 “双旗币”系指民国初年为适应新政而铸造的一枚文、一枚武币而言,并非专门指此类版式。由于当时各地方势力各自为战,各地发行的纸币、铜币等币值参差不齐,给经济造成很大混乱。国民党统治时期先后数次大规模进行币制改革,试图统一币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