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什么时期?
“翡翠”一词,最早记载见于公元1654年(顺治十一年)著成之《宝石志》中;而“翠玉”之名,则出现在明代屠本畯撰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滇南本草》之中。 以上两书所载之处,虽皆提及“翠玉”或“翡翠”,但均语焉不详,并无此二名之所指之物之形象描述。直至清代初年,刘献廷撰于康熙三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1691—1706)的《广阳杂记》中,始有一幅关于“翠玉”的清晰形象描述:“西藩进翠玉碗,质细腻,光莹滑,色澄碧。” 而“翡”字之义,许慎在《说文解字·羽部》之中早有释义:“翡,羽赤白,色似火,非火。”段玉裁在其注文中进一步解释道:“今人言翡绿,即古之言翡。……然则此物(按:指翠玉)红者为翡,黑者为墨。”可见无论是“翡”还是“翠”,其色之特点均为鲜明、艳丽。
综上所引,可见“翡”与“翠”二字作为色彩名词,用于称谓一种艳色的玉石,其使用时间均早于“翡翠”之称谓。 清中叶以后,文人学士常将“翡”与“翠”连文在一起用做词牌。如杨芳灿题其《芙蕖香馆》诗后之日:‘荷亭消夏吟’,题其《芙蕖香馆》词集之日为“芙蕖香馆词”,二者均见之于其子杨履乾所著之《浮生琐忆》中;周祥钰(字山民)有《翠微轩词存》一卷,卷首有自序一篇,内称“予爱词,颇好选辑,以‘翠’、‘微’命名者,凡三集。”“翠”之一字,除用以指称一种绿色的美石外,还常被用来形容女子肌肤之嫩白如玉。如李商隐“翠袖殷勤”(《无题》)、欧阳修“黛眉慵蹙”(《渔家傲·七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