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隶书书法写法?

东方慧玉东方慧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东庐记》中,对何绍基的隶书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和记载。 清道光年间,永州有一位叫朱琦的人,字伯韩,号蓼庵、蓼园、晚翠老人、东庐居士等;他的父亲则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朱筠。 因朱琦与曾国藩关系甚好,所以经常往来于长沙、北京等地。咸丰二年(1852)年,他任礼部主事期间,曾专程赴永访何绍基请教诗文,并求书东庐记一文以记述恩师何绍基在东庐居住时的情景。 据传,当时他们二人是在一古庙之中相遇的。于是何绍基就借助于这间空庙住下了。在这期间,何绍基一边读书,一边教当地人写字。 为了纪念这位先师的教诲以及自己在这里学习的经历,朱琦特请何绍基撰文,由自己的好友陈本定书写了这篇《东庐记》。由于这篇文章写的很精彩,故一直被收藏在东庐书院里。据说此碑至今尚存。 东庐书院是当时何绍基的得意之作之一,其布局严谨周密,格调古朴典雅,结构疏密得体。虽历经百年沧桑但风采依旧不减当年,尤其是那些石碑,历经风雨侵蚀仍可看出笔力浑厚苍劲,字迹清晰端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篇文辞流畅自然,读之使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之情。 此文后来被收录在了《湘乡曾氏文献》一书中。 该文全文如下: 湖南零陵道州东三十里潇水北岸,有东庐,庐前有池,池南建堂三楹,东向。又北为读书之处,有亭曰“来熏”。又有屋数椽,曰“乐静居”,曰“观我轩”。旁多佳树,多丛竹。时风日晴美,则满庭翠绕,鸟鸣籁嘒,时闻户外。 道光丁酉冬十二月,余自京师返里,过零陵,过东篱下,访先生于此。见一室如昔人所谓萧然者,四壁无书,左右两轩,凡几榻器用之物,亦寥寥而已。 问其故,曰: “吾自南归后,不复蓄书,而客常至,须具笔墨,乃为书,故为具书案及诸器。吾平生所蓄书,今惟有一册在耳! ”因指曰: “此王右军《兰亭序》石刻也。”又问所欲著书,先生笑而不言,但云: “待汝来写我文章耳!” 我退而谋之,欲假室于城之西偏,先生不答,遂得东隅,筑茅三楹,缭垣周之,植竹数百竿,杂花满前。落成,先生喜曰: “此吾东庐矣。” 居三月,先生始入居之,且曰: “吾欲徙家而居于斯。” 盖先生自南归后,即卜居东皋上,以自谓也。

一日,邀同人饮其中,酒半,顾余曰: “尔辈宜为记。” 是时与余相从游者有彭绍升、罗君惕,皆能诗,余不敏,唯善为文与画,遂属余为之记。 夫士大夫隐而有家者,必择山川秀丽、形胜之所,以为登临啸咏之地。或凿池引泉以为玩怡之资。

其地高者可以眺远,低者可以听涛。至于读书处,未尝不择其地之幽深僻静,可以远嚣尘之溷,而近风雅之场者也。 若东庐,则其地非不僻,非不旷,而又非不深,非不高,而先生独爱之,为何哉? 以余所见,东庐之美尤不在山而在水。水何以美? 在烟云变化,林麓变易焉。

东庐之水,澄澈而曲折,夹以崇冈复岭,朝暮气象,千态万状,每不可殚。 而山之岚霭四时之旦暮,月夕烟晨,上下蒸蔚,或青或白,或黄或绛,变幻无穷。 是皆天地自然之奇,而非人为之巧也。故论山水,当以天然为上乘。 故东庐之为居,可谓得天然之胜者也。 自京邑来此,舟行三日而至其门,问途以问其地,莫不知之。然而先生之踪迹,实始于粤回,卜居之后,又迁于城之西门,去此四十里。

初寓城中,而僦居南城外,旋买城南隙地,筑室数椽,名之曰“小西园”,自春徂夏,未克栖迟。 至是,始挈其孥,徒之东皋上,筑室五楹,周围垣屏,构堂七楹,取东坡先生“归去来兮”之意名曰“归来堂”。 堂后有池,池上有亭,名曰“放鹤”,先生自题额以遗之。

先生既已定居于斯,故其居室之名,亦即取意于此。 余于先生,师友之间,无所分也。 先生之教我,或面或书,皆谆谆焉,反复切劘,诲谕不倦。而其文与诗,尤多所称许,谓余能古文与诗,故以此命余作记。

按《楚辞·渔父》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为而入乎洞庭湖?’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唐李白《怀素草书歌》“兴来洒落意气豪”之句也。

噫嘻!天下之旷达流逸之士,无过于此老矣。 先生之为人,亦类是也。 余既为先生言,将使后人知东篱有先生读书之庐,饮酒之亭,而先生之德义文章,又从而传焉。 是为记。 己亥仲秋 弟子何绍基拜撰 二九弟彭绍升书丹 戊寅孟夏 门生罗君惕篆额

优质答主

我觉得他可能比较喜欢汉隶,尤其是汉代的碑刻文字。但何老不是单纯的汉隶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他的创造和特点(这也是我比较看重的);还有他对行书的审美也影响了他的隶书创作 当然他的隶书是受其老师刘墉的影响的,但是他的笔法比刘墉更加成熟,更漂亮。

他的作品很多都有笔锋,这一点跟《史晨》类似,不过他写的字小一些,而且笔画相对更多,所以看上去很灵动、活泼、生动而不呆板!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