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书法笔法?

夏侯帆芳夏侯帆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临《礼器碑》 何绍基学习篆书和隶书都临过《礼器碑》,他的临本现在能查到的有二种,一为上海博物馆藏本,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见下图)。 二者的差异主要在笔迹上,前者用笔较细而后者稍粗一些,从笔划中可以看出前者的笔划多是方折而多一画,后者则圆转处较多、少一划。这应该与何绍基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和咸丰元年(1851年)两次到山东游历有关,因为《礼器碑》出土地是山东曲阜,他在《东州草堂诗抄·序》中说“嘉庆戊辰,余始得睹此碑”可见,当时他所见到的应该是《东岳庙碑》而非现在的《礼器碑》,故其笔迹更接近于《东岳庙碑》。

后来随着他书法水平的提高和对《礼器碑》的深入研治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另外,从其临本也可以看出他对汉字的点画非常重视,如“夫”字末横笔“一”,“口”字下部三点,以及“国”字下部三横的收笔等都是一划一捺一笔不苟。 从上面的临摹可以看到,何绍基的用笔已经摆脱了“描红”的阶段进入到用意不用力的阶段了。这是由他学书的年龄决定的。

据《何绍基传》记载:[清]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生於山左兰山,父蕙林官四川南溪县知县.幼随父宦居蜀,十九岁补诸生,因避乱客湘,遂定居衡阳.绍基天分绝高,年十七八即工诗文词章,而好古博雅之习,又深於经史子集.道光三十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散馆授编修.咸丰三年丁母忧回籍,服阕入京供职.六年奉命东渡日本教习洋务.八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丁父忧回籍.十一年服阕赴京供职.十二年被命署福建按察使,未任而卒,享年五十一.

何绍基是二十岁左右开始学书法的,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了。同时代的人说他“博涉多师”,而且他自己也说过他学碑帖都是“不求甚解”的。也就是说他不只是死搬硬套地模仿而是在学习技法的同时领悟书家的精神气韵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时不能像小学生那样一笔一划地去描红,那样只能把眼睛练得会了,手还是不会。要眼到手到心到,这样才是真的学会了。

临《张迁碑》 对于何绍基来说,《张迁碑》是他的得力之作。从他的一些题跋中也反映了这一点。如他说:“右《张迁碑》,汉灵帝中平三年建,在鲁相张迁碑阴记云: 延熹五年,东海相黄景造,阳嘉二年,太傅陈球再建.今在兖州东平州城内故东郡奉义亭西北角里,旧碑已亡,仅存后碑耳.此碑自宋以来,号为善本……予尝以汉人刻石,不若晋人尺牍墨迹为佳,然至汉末犹有可取… ” 在这段话里他承认“宋人为学书正统”“唐人学书宗法魏碑.宋四家亦各有碑刻,盖唐以后惟取法于刻石而已”,但是他认为《张迁碑》优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等人,认为他是“真草行隶”皆备的书家. 在临写的时候注意一下两点一是“侧笔取势”二是“蚕头雁尾”

优质答主

临帖是基本功,但不是捷径。 《书谱》、《颜氏家训》等古代文献中都有提到,学习书法应该先观察笔法再动手练习,否则会走很多弯路。

至于具体的方法,建议多看看古贴,多思考。 如果您没有兴趣自己琢磨,可以参加一个书法网络班(比如“墨池”),会有老师引导你们怎么观察和临摹的。 祝题主好运!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