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百两银锭是多重?
实际上清代的银锭并不统一,而且在各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现在根据存世品和出土品来看,清末各省银锭从50两到1两都有。
1、库平银锭
明清时期朝廷度量衡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平”是官方以银作价的度量衡标准。从各省至京城,均设有专门司秤官吏。从京城来说,清代有户部银库和兵部银库,二者使用标准不尽相同,分别称为“户平”和“兵平”。在各省按同样方式分别使用“库平”或“关平”。在各地还有“洋平”、“市平”、“当平”等标准。各地自成体系,均与本省库平有固定折算关系。所以清代银锭又称“库平银两”。
在出土文物和流通品中常见的有50两库平银锭、10两库平银锭、5两库平银锭和1两库平银锭。以50两库平的清代银锭为常见。清代50两库平银锭各地均铸有用漕粮、盐税、关税、陆路茶税、官俸、铸钱税等铸造。因为各地“平”的不同,各地的成色有所区别。如江苏、安徽、浙江、天津等省区的50两库平银锭成色较高,97%-98%左右。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成色相对较低,在93%-94%左右。按清代50两库平银锭所铸文字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某某省“漕、盐、茶”XX银,铸有成色,年分和铸局、司提、匠造等文字。另一类为某某省XX厅县局等所铸,铸有成色、“足纹”、“足色”、“足价”和年分、县佐、炉匠、提军等文字。10两库平、5两库平、1两库平银锭和50两库平银锭所铸文字相似。
2、规元银锭
“规元”是相对于不足纹一两而言的。因清代一两的不足纹银实际重量多在36-37钱,银匠按成色不同,将足纹银若干制成一版10锭、100锭的银锭,每锭重一两,这种足纹足重的一两称为“规元”。“规元”锭是铸银作坊铸制的银两,各省铸银作坊有统一的规定,多为专户,承揽本省宝泉局和各铸局的铸币用料,一般银两铸造银锭上铸有“足纹”、“足色”、“足价”等字样,并铸有工匠、字号、局号、官号等文字。清代“规元”银锭有50两、10两、5两、2两、1两等。10两、5两、1两银锭在清代流通很广,多用作馈赠、赏赐、买卖、交租及人情往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