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是谁的作品?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该画以写实主义手法细腻地描绘了贫苦的农民母亲和女儿躬身拾麦穗的情景,背景是一片金黄的麦田,饱含着米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敬重。
拾穗者被认为是法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一反当时画坛流行的历史或宗教题材,直面普通劳动农民。
该画于1857年的落选展中一经展出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被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所赞赏并买下来,赠送给法兰西美术院,为这件作品赢得了声誉。该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在这幅画下面,米勒题着:“熟了……人民啊,你们吃吧,这是你们自己挣的。”
从表现内容来看,这幅画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十分单纯安静的,我们几乎能够很轻易地说出画面中所包含的元素:收割后的麦田、三个正在拾麦穗的农妇和一片灰色的天空。然而,当我们开始关注到其中的人物和细节时,就会发现整幅画的内涵的复杂和深刻。三个农妇从左向中逐渐展开,呈一微妙的弧线,并在右侧留下宽阔的空白。三个农妇有着不同的年龄:一个少妇,一个老妇,一个中年妇女;农妇也有不同的身份:年轻的农妇身上穿的“大襟”上衣显示她是一位农家妇女,而另一位中年农妇身上穿着的连衣裙则显示她不是本麦田主人家的女仆。这样的人物安排显示了米勒在观察拾麦穗这一行为时的复杂的态度。一方面,人物的年龄设置暗示了这位行为是女性固有和代代沿袭的“天经地义”的习惯;另一方面,外来农妇和本麦田主人的女仆的同时出现则显示了这一行为的无奈和艰辛之处,作为外来农妇,拾麦穗是迫于生存饥饿而从事的行为,而本麦田主人家的女仆拾麦穗,则表明尽管如此辛苦,辛勤收获时自己的劳动还不能养活自己,仍然要下田拾穗,这又是社会和制度的不公。因此,画面左边的中年农妇的面部表情平静而淡漠,仿佛她已经对这一行为习以为常,而年轻农妇的脸因为背对着我们而看不到她的表情,但是从她肩上挑起的沉甸甸的“大襟”和身体的劳累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拾麦穗这一行为的辛苦和繁杂。再看右边的老妇,她的动作相对于其他两位农妇更加疲惫,面朝大地,佝偻着身子在拾麦穗,她已经累得顾不上把麦穗放到身上的“大襟”中,而是用手抓着。这显示出拾麦穗对于老妇来说是更为艰辛的行为。对于这三个农妇的刻画都带着米勒对农妇辛勤劳作的由衷的同情。然而,在农妇的刻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不解之处。农妇在拾麦穗时,都是低着头,面对泥土或麦茬,只有最右侧的农妇抬起头来。这一细节不能不引起观众的注意,她为什么抬起头来?如果我们能联系后面的环境和自己的情感体验,就会发现,这一微小的动作将农妇的辛酸心情暴露无疑。
除了对拾麦穗的农妇的细致刻画之外,画的后面描绘了正在打麦子的马车。这一景物的出现,一方面和拾麦穗形成强烈的对比,辛勤劳动最终只留下麦茬和麦穗,而辛勤劳动的人们不能享受自己的收获,另一方面,在明亮的天空下,打麦子的场景一片繁忙,也显示了拾麦穗是在农事繁忙时的行为,三个农妇即使再疲惫,也不能放弃任何可能的收获机会。与明亮的天空构成强烈反差的是,整个画面的天空是沉重压抑的灰色,仿佛要下一场大雨,让农妇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和农人忙碌收获的场面都被倾盆大雨打湿,甚至会加剧三个农妇的疲惫和辛苦。这一景物的出现将三位拾麦穗的农妇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将对农妇的同情上升为对社会中更为广大和普遍的阶层的同情。如果我们联系创作这幅历史的19世纪的法国,就会对米勒的同情之广阔而感到吃惊,因为在19世纪后期,欧洲其他国家都已进入文明开放的资本主义阶段,只有法国还处在封建专制和教会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