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全部草书作品?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没有草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没有行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没有行楷,其实这些书体并不是以苏轼流传下来的作品为始创,中国书法艺术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各种书体均有成型,唐以后的历代书法名家几乎都在晋人书法基础上继续学习、探索,最后融入自己的审美与情怀,形成个人的风格和流派。
譬如,书法界公认草书的代表书法家是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唐代的张旭、怀素,孙过庭的《书谱》对草书也从理论方面予以总结和指导;行书的代表书法家首先是王羲之及其家族成员,唐代颜真卿是行书的又一座高峰;楷书则以唐楷最为发达,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楷书成为后人临习的范本。可见,无论是什么书体,前人的成就已经十分辉煌,后人再要作出重大开创性的贡献十分困难,大多数人只是承袭和发扬古代先贤的技法,苏轼也不例外。他在《论书》手札中写道:“真书(楷书)以平和为上,篆、隶次之;草不入今,字亡理,为下。善篆者,以真书为本;善真者,以篆为本,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这表明他认为各种书体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其中的真书(楷书)是基础,学真书应当在篆书上下功夫,这是符合书法发展规律的正确论断。由此看来,他并没有提出过有关各种书体应当如何学,怎么学的看法,而是认为不论学哪一种书体都有一个从学到熟的过程,即所谓“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行书作品图,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体会,我们学书法应当引起注意。